□张振升韩杰
走进安丘市青云山小学的课堂,看到的是:学生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而教师却在教室角落静听;学生与教师同堂辩论,且争得面红耳赤;师生同台出演课本剧,学生在有板有眼地点评教师表演技巧……
“生本课堂”回归教育本质
“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校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努力构建了充满民主、平等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生本课堂’,‘生本课堂’的核心是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生本课堂’实施中,教师作用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内在原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校长王振中告诉笔者。
“‘生本课堂’的显著特点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积极性,学校把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实施的初始阶段,研究制定了《青云山小学小组合作学习指导意见》供教师们参考学习,并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的实施过程更具有实效性。”学校的业务校长咸玉春说。
为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生本课堂”实施领导小组,对课堂过关严格把守。采用“三轮两反思”形式进行磨课,学科组或学年组教师共同评课、共同反思,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三个维度”,初步构建了充满活力的“生本课堂”。
同时,学校建立了新的评价方式,强化督促考核。一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二是对教师备课、上课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
“生本课堂”提升教师水平
不怕课堂“活”了。“原来上课时,我就怕课堂活,因为课堂一活起来,就会失去了严谨、有序的教学气氛,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和计划。所以我不敢越雷池一步,规规矩矩地完成教学计划。虽然我的教学成绩也很好,但是总觉得学生缺少那种发自心底对语文的爱。‘生本课堂’实施以来,我教的是一年级,主要是以识字为主,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上课我就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小组读课文,小组认生字,小组讨论,小组复习,小组生字过关等等,每个学生都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每次课堂展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我的课堂一下子又活了,但我已不再担心这样‘活’课堂。”一年级语文教师姜老师兴奋地说道。
不怕学生“错”了。“以前我抓紧课堂上的分分秒秒,不惜口干舌燥地进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甚至是课下,都要追着孩子们去改一个错别字。只想铺好一条条正确的道路,牵着学生的小手顺顺利利地走下去。而通过‘生本课堂’实施我明白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尝试、探索而发生某些错误,是完全正常的,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错误的认识,就显示不出认识的正确,学生正是在相互比较中,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二年级语文教师关老师说道。
不怕有“后进生”了。“‘后进生’给老师的印象都特别深,每遇到一个‘后进生’时,我都使尽浑身解数,软硬兼施,用尽所有爱心去帮助他们。‘生本教育’理念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要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资源。本着这一信念,在实验过程中,我始终站在欣赏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个个闪光点,真诚地赞扬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进步。在课堂上努力让‘后进生’有机会体现自身的价值。仅仅几个星期,‘后进生’的变化就突飞猛进了。”三年级数学教师王老师说道。
事实上,很多参加“生本课堂”实验的教师都在感慨,当他们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时,他们看到的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无穷的美景。
“生本课堂”成就学生未来
正如“生本课堂”的命名,学生无疑是这场教改中最大的受益者。“生本课堂”让学生爱上了学习,学会了学习,让学生找回自信,张扬了个性。
在“生本理念”的指引下,在不断的磨合中,各学科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低年级语文课打造出的“故事课堂”,通过“听―学―讲―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达到了课堂的快乐、高效;英语课通过游戏、表演、对话、儿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数学课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设计大量的故事和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怎会不使学生爱上学习?
“现在我们拥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读写、思考,而老师往往会在学习过程中教给我们方法,然后再让我们自己运用,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得特别扎实。”
“课堂变了,原来的朗读时间变成了课前三分钟,这是让我们自由发挥的时间,可以背古诗、格言,可以说新闻,或背诵自己积累的优美语段等,按小组展示,因为大家都有准备,所以在讲台上讲个不停,每次展示完,同学们都给予热烈的掌声,让台上的同学充满信心。”
“我特别喜欢做实践性作业,非常有意思。要完成这样的作业,既用到课本上的知识,又要跟我们生活联系,真的是每做一次作业就有一次收获。特别是小课题研究更是成了我们展示自己的小天地,我们经常在一起比谁选的课题新颖,谁研究得明白,谁就能被评为‘课题研究之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诉说“生本课堂”实施以来的变化。
透过孩子的眼睛,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生本课堂”的喜爱是多么的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