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元到500元只花一年时间,中药材太子参价格成功翻上了跟斗云。这种多为治疗小儿发热之用的寻常药材陡然成了“贵族”。当然,疯狂的不仅太子参,麦冬、三七、甘草、淮山都争相驶上了涨价的高速道。对于一直依赖中药“简、便、验、廉”优势的老病号们来说,这不啻是“药你命”;而对于近年逐步向暖的中医药界而言,不啻于当头一棒。
根据中国中药协会的监测数据,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为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而2011年3月以来,中药材涨价进入第四轮高峰,与此前三次相比,这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猛的涨幅。而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副主任蒋二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表示,中药材价格今年还将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且近期无降价趋势。
到底是谁在推动中药材疯狂涨价?自然灾害造成歉收、游资炒作推至虚高,还是中间商暗中牟利?这种疯狂还能疯多久?
价格:过去涨几角现在涨百元
在清平药材市场经营的店主王增告诉记者,中药涨价潮已持续一段时间,他店里大部分的中草药价格都是稳步增长,和太子参相比,三七涨得也很“扎眼”。“原来三七的价格是0.2元/克,现在已经涨到0.66元/克。”“三七在药材界出名,最主要是在去年西南地区干旱时因为歉收,三七忽然大面积缺货。一年里价格简直涨疯了。”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药剂科药师洪笃云说。在中药界,很多人认为,三七的涨价,拉开了中药材第四轮涨价潮。
在继1988年、1992年和2003年“非典”期间后,这第四轮的涨价来势汹汹。根据中国中药协会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涨幅在5%到180%。其中28%的中药材涨幅超过51%,2%超过300%。冬虫夏草、阿胶、西洋参、太子参、三七、牛黄品种等位列涨价榜首。这也是近十年来涨幅最猛的一次。
幕后:“干旱只是炒作概念”
年近花甲的孙大爷在清平中药材批发市场做了近三十年中药材生意。“这年头,人工越来越贵,房价在涨,药价也涨”,他认为这是“随行就市,水涨船高”,不过“涨这么快,还是头一次!”
“中药涨价,和其他农产品涨价一样,虚高!”主营参类的药材店老板老于说,“价涨了,生意却不好做了。没人敢下手去买,卖不出就不挣钱!”很多人看到参类比较贵,都去找其他药。
到底是谁在推动中药涨价?老于分析,今年太子参价格上涨,与其主产地福建、云南、贵州等地的气候原因导致减产有关。“如去年西南大旱,今年北方的连续干旱,这都使得大部分药材单产下降,从而物以稀为贵。”
另一方面,愿意种植中草药的药农却在减少,“化肥、农药都涨,已经没人肯种中草药了!”老于说,他有一次到安徽采购药材,药农纷纷诉苦:挣不到钱,不如外出打工。
“中药涨价在我看来四大因素,一是社会因素,随着近年来社会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提高,导致中药材的需求量上升;二是环境因素,近年来自然灾害增加,洪涝、地震、干旱等都造成中药材减产;三是热钱涌入,很多资本从房地产、股票等市场撤出,瞄准了中药材这个新的投资途径;四是人为因素,中草药种植成本增加了,但是疯涨的价格却没有转化为药农的收益,而是越来越多人涌入经销链条,多重代理层层加价。”
在洪笃云看来,前面两个因素都是后面两个因素的借口。“社会和环境因素可谓是涨价的诱因,给消费者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推高刚性需求,然后游资和中间商在其中推波助澜,造成疯涨。”
难题:定价“无标准”,涨价“无解”?
由于属于农产品,中药材种植受气候、地理等环境影响较大,讲究“道地”属性,产地往往非常集中。一种中药材,主要产地只在几个县的区域内,因此控制上游种植资源变得相对容易。老于介绍,在目前500多种常用中药中,很多可能只需几千万元资金就能控制住产业链,即便像甘草这种用量较大的中草药,几个亿的资本也足以“控局”。
洪笃云认为,长久来说,还是要有政府指导价,中药材的价格不能毫无约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肖培根明确表示,中药材价格难题就在于这个指导价如何定下来。“定价标准就需要有质量标准,但是中药目前就缺这个。”在洪笃云看来,这也是一直困扰中药材发展的命门所在。
“我们平常进货,往往依靠品相定价,因为中药材讲究配伍,每种中药材本身有几十个化学成分,往往是搭配产生疗效,这样很难给每种中药材一个明确的定价。比如虫草怎么定价的?看每公斤3000条还是每公斤4000条的大小来区别,但也不是行价,而是看买卖双方是否愿意承担。事实上从疗效上来说,两者差不多。”
洪笃云认为,在投资者看来,中药材的投资价值和依然方兴未艾的普洱茶相似,这种“无标准”正是获利的空间。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