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孟祥风通讯员赵亮
寒亭区,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位于渤海莱州湾南畔,前身潍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潍坊风筝的发源地和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在这片人杰地灵的风筝年画之乡,奋进着一支“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优秀群体―――寒亭区法院。
寒亭区法院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服务中心促发展,“高快好省”抓审判,严格管理带队伍,深化创新求突破,年办理各类案件6000余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先后荣获全省法院思想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法院执行工作先进单位、集体二等功等20余项省市以上荣誉称号,干警40余人次受到各级党委和上级法院表彰奖励。
勇立潮头舞长风全力服务中心工作大局
地处沿海区域,南接中心市区,北连滨海新城,这为寒亭区服务和保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区”建设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扎根于此的寒亭区法院,在该院党组带领下,审时度势,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始终把“为大局服务”作为坚持不变的政治方向和中心工作任务,时刻做到与党委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
能动司法:护航“三区”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此前的2010年4月,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蓝色大潮,涌动齐鲁。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寒亭区法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时俱进,把准时代脉搏,又一次站在了新一轮“三区”开发建设的前沿,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强化能动司法为“三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服务的十八条措施》。
“十八条措施”,紧紧围绕省市区关于“三区”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找准服务“三区”建设大局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通过积极开展能动司法,着力打造“司法提速工程”,全面提升为“三区”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及保障的意识、能力和水平;通过建立重点项目和行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完善与企业沟通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用好用活工作建议和司法建议、充分运用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机制预防和化解纠纷等创新举措,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三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纠纷;通过依法履行审判执行职能,优化法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和谐,为促进“三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供优质司法保障;通过加强机制建设、注重各方协调联动、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等举措,建立健全服务“三区”建设长效机制,确保各项措施的顺利落实。
“十八条措施”,是该院全面落实服务举措,找准与党委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在适应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发展的又一创新成果。对此,市中院张爱云院长和寒亭区委陈平书记分别作出批示,相关经验做法被广泛推广。
坚强保障:服务“转调”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找准法院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今年以来,寒亭区法院牢记服务大局的政治使命,坚持经济发展到哪里法院工作就保障到哪里,经济建设的重点是什么,法院工作就重点服务什么,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高效的服务,全力促进和保障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坚强的司法保障。
该院制定出台了服务转方式、调结构的实施意见,牢固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结构调整的一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坚持解放思想,以理念更新引领服务保障工作,真正把工作放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全局中去谋划和思考,找准服务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做到全面动员,打造服务和保障转方式、调结构良好“人环境”。组织干警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决策部署和要求,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明确转方式、调结构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决策部署上来,主动从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出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高效的服务,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服务。做到全程参与,打造服务和保障转方式、调结构良好“和环境”。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注重对转方式、调结构中各类矛盾纠纷的事前预防。对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大社会决策、重点工程项目等容易引发矛盾问题的重点领域,全面推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不稳定因素。对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坚持“调判结合,调解优先”原则,并着力加强诉调对接,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手段进行有效化解。做到全力规范,打造服务和保障转方式、调结构良好“商环境”。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金融、财税、证券等领域的严重经济犯罪,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严厉打击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严重经济犯罪,严厉打击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做到全心服务,打造服务和保障转方式、调结构良好“法环境”。坚持能动司法,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积极开展全程服务、超前服务,着力提供重点服务。坚持司法效能最大化,着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做到坚持统筹兼顾,讲究司法策略,既遵循办案规律,又注意方式方法;既严格依法办案,又讲求政治和社会效果;既突出法律的权威性,又注重工作的灵活性,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转方式、调结构的整体水平。
咬定青山不放松全面抓好审判执行主业
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的中心工作。抓好审判、执行主业,是法院工作的第一要务。为此,寒亭区法院把公正、高效、廉洁、便民作为衡量审判、执行工作得失的标准,全力打造阳光司法工程,确保司法公正、廉洁;大兴司法提速之风,确保司法高效;构建便民诉讼体系,方便群众诉讼。
建立健全公开监督体系
进入宽敞明亮的诉讼服务大厅,马上有着装整齐的工作人员接待,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大厅一角,电子查询系统和服务评价系统,可以随时查询案件进展并对法官进行评价;一旁的电脑可以浏览裁判文书、法院工作动态和法院文化建设等内容;经过登记、审查,还可以获得邀请,在“法庭开放日”到人民法庭、机关内部参观和观摩庭审。今年以来,该院先后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案件审判、执行和观摩庭审8场50余人次,共接待群众和进行诉讼指导1万余人次,接待当事人查询案件1600余人次。
寒亭区法院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积极搭建审判服务、审判公开和审判监督平台,建立健全公开监督体系,确保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和审务等司法活动依法全面公开,实现了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树公信,推进了全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实施司法提速工程
2011年4月7日,年逾八旬的孙老汉在两个女儿的陪同下走进了寒亭区法院,状告儿子孙某不赡养老人。经法官电话联系,孙某同意调解解决并及时赶至法院。经询问了解,孙老汉名下两间房屋由孙某居住,孙老汉多次要求其腾房均被拒绝,且孙某没有及时给付孙老汉生活费和医疗费,孙老汉一怒之下,将儿子告到法院。经过法官的耐心调解,孙某同意将孙老汉的房屋腾出,并负责孙老汉的生活及医疗费用。拿着盖有鲜红印章的调解书,孙老汉一时激动地说不出话,原本只是来递个诉状,没曾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全办好了,更没和儿子弄成个红白脸,这是他事先连想都没敢想的事情。
这仅仅是该院打造司法提速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院通过采取缩短立案审查时间、即时实行送达保全、加快案卷流转、提高审判执行质效、严把对外委托关口、严控延期审批程序、完善多元信访化解终结机制等七项措施,从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全流程实施司法提速工程,构建起了便民、利民、惠民的审判执行工作新机制,全院所有案件实现了在审限期内提速20%的目标。
构建便民诉讼体系
一个电话解决纠纷,看起来好似笑谈,但在寒亭区法院,这样的事情却是屡见不鲜。70多岁的王大娘因儿子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生活无着落,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寒亭区法院便民联系卡上的电话,没想到寒亭区法院央子法庭的法官耐心地给她作了解答后,随即赶赴被告家反复作其思想工作,使被告彻底认识到错误,当场履行了赡养义务。
为方便群众诉讼,该院在四处派出法庭都实行了“发放一张法官联系监督卡、开通一部便民电话、配置一辆专用警车、联网一台专用电脑、专设一名立案法官”五项措施,并积极推行口头起诉、上门立案、假日法庭等措施,全面构建便民诉讼工作体系,大大方便了群众诉讼,为辖区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法雨”润物细无声全心维系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人民法院工作的目标和追求,也是人民法院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的具体体现。该院积极推进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建立健全“10+4”涉诉信访化解终结机制,从纠纷的源头和矛盾激化点入手,不断丰富矛盾纠纷解决手段,强化社会矛盾化解,有效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
“三三六三”模式:让纠纷泯于无形
“感谢法官,感谢寒亭区法院,我们下半辈子的生活终于有保障了……”,当李某老两口从法官手中接过10万元的赔偿款时,紧紧握着法官的手,泪流满面的说,这是前不久发生在寒亭区法院的一幕。李某年近七十,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李某儿子,在工作出车过程中意外发生交通事故死亡。李某与儿子生前的工作单位―――某盐业公司就赔偿数额协商未果,于是将该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支付8万元工伤赔偿金。收到起诉状后,承办法官了解得知,李某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因交通事故死亡,女儿远嫁他乡,杳无音信,加上李某腿脚患病,生活非常困难;而该盐业公司对李某儿子因公死亡的事实予以认可,只是在工伤赔偿数额方面有争议。了解情况后,承办法官认为此案宜调不宜判,调解是定纷止争的最佳选择。于是,按照该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流程规定,转由设在区法院的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机制工作办公室先行调解处理。调解人员从该公司对两位老人非常同情的角度入手,多次与该公司协调,阐明法律规定及作为一个大公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该公司同意支付两位老人10万元,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为这起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该院积极推进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机制建设,形成了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三调联动’,横向、纵向和程序‘三重对接’,纠纷分流、诉调对接、联席会议、司法确认、信息共享和制度保障‘六步工作法’,组织机构、人员和经费‘三项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六三”寒亭模式。依托该机制,今年处理非诉讼民间纠纷361起,对28份人民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特别是与寒亭区交警大队衔接建立的“7+3”诉警对接工作机制,方便快捷地化解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得到了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10+4”机制:解开涉诉信访“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日渐增强,通过信访途径追求自身权利实现的现象也不断增多,涉诉涉法信访工作压力逐渐增大。
针对这一情况,该院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参照审判流程管理规定,对涉诉信访案件实行以信访登记、多元分流、审查听证、查办转办、部门协同处理、审委会专题研究、结案、回复当事人、督查汇报、卷宗归档为主要内容的“十步流程”管理;落实诉访分离制度、信访听证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访终结救助制度等“四项制度”,构建了“10+4”涉诉信访化解终结机制。依托该机制,该院今年共受理涉诉信访案件26件次,化解23件次,处结率达到88.46%,信访总量和初信初访量分别下降32.6%和22.3%。今年承办市级政法机关联合接访活动1次,全市法院每双月15日接访活动2次,院领导班子成员接访22次,全面化解涉诉信访矛盾,维护了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寒亭区,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位于渤海莱州湾南畔,前身潍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潍坊风筝的发源地和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在这片人杰地灵的风筝年画之乡,奋进着一支“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优秀群体―――寒亭区法院。
寒亭区法院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服务中心促发展,“高快好省”抓审判,严格管理带队伍,深化创新求突破,年办理各类案件6000余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先后荣获全省法院思想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法院执行工作先进单位、集体二等功等20余项省市以上荣誉称号,干警40余人次受到各级党委和上级法院表彰奖励。
勇立潮头舞长风全力服务中心工作大局
地处沿海区域,南接中心市区,北连滨海新城,这为寒亭区服务和保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区”建设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扎根于此的寒亭区法院,在该院党组带领下,审时度势,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始终把“为大局服务”作为坚持不变的政治方向和中心工作任务,时刻做到与党委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
能动司法:护航“三区”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此前的2010年4月,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蓝色大潮,涌动齐鲁。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寒亭区法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时俱进,把准时代脉搏,又一次站在了新一轮“三区”开发建设的前沿,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强化能动司法为“三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服务的十八条措施》。
“十八条措施”,紧紧围绕省市区关于“三区”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找准服务“三区”建设大局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通过积极开展能动司法,着力打造“司法提速工程”,全面提升为“三区”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及保障的意识、能力和水平;通过建立重点项目和行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完善与企业沟通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用好用活工作建议和司法建议、充分运用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机制预防和化解纠纷等创新举措,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三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纠纷;通过依法履行审判执行职能,优化法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和谐,为促进“三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供优质司法保障;通过加强机制建设、注重各方协调联动、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等举措,建立健全服务“三区”建设长效机制,确保各项措施的顺利落实。
“十八条措施”,是该院全面落实服务举措,找准与党委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在适应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发展的又一创新成果。对此,市中院张爱云院长和寒亭区委陈平书记分别作出批示,相关经验做法被广泛推广。
坚强保障:服务“转调”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找准法院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今年以来,寒亭区法院牢记服务大局的政治使命,坚持经济发展到哪里法院工作就保障到哪里,经济建设的重点是什么,法院工作就重点服务什么,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高效的服务,全力促进和保障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坚强的司法保障。
该院制定出台了服务转方式、调结构的实施意见,牢固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结构调整的一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坚持解放思想,以理念更新引领服务保障工作,真正把工作放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全局中去谋划和思考,找准服务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做到全面动员,打造服务和保障转方式、调结构良好“人环境”。组织干警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决策部署和要求,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明确转方式、调结构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决策部署上来,主动从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出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高效的服务,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服务。做到全程参与,打造服务和保障转方式、调结构良好“和环境”。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注重对转方式、调结构中各类矛盾纠纷的事前预防。对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大社会决策、重点工程项目等容易引发矛盾问题的重点领域,全面推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不稳定因素。对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坚持“调判结合,调解优先”原则,并着力加强诉调对接,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手段进行有效化解。做到全力规范,打造服务和保障转方式、调结构良好“商环境”。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金融、财税、证券等领域的严重经济犯罪,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严厉打击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严重经济犯罪,严厉打击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做到全心服务,打造服务和保障转方式、调结构良好“法环境”。坚持能动司法,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积极开展全程服务、超前服务,着力提供重点服务。坚持司法效能最大化,着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做到坚持统筹兼顾,讲究司法策略,既遵循办案规律,又注意方式方法;既严格依法办案,又讲求政治和社会效果;既突出法律的权威性,又注重工作的灵活性,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转方式、调结构的整体水平。
咬定青山不放松全面抓好审判执行主业
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的中心工作。抓好审判、执行主业,是法院工作的第一要务。为此,寒亭区法院把公正、高效、廉洁、便民作为衡量审判、执行工作得失的标准,全力打造阳光司法工程,确保司法公正、廉洁;大兴司法提速之风,确保司法高效;构建便民诉讼体系,方便群众诉讼。
建立健全公开监督体系
进入宽敞明亮的诉讼服务大厅,马上有着装整齐的工作人员接待,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大厅一角,电子查询系统和服务评价系统,可以随时查询案件进展并对法官进行评价;一旁的电脑可以浏览裁判文书、法院工作动态和法院文化建设等内容;经过登记、审查,还可以获得邀请,在“法庭开放日”到人民法庭、机关内部参观和观摩庭审。今年以来,该院先后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案件审判、执行和观摩庭审8场50余人次,共接待群众和进行诉讼指导1万余人次,接待当事人查询案件1600余人次。
寒亭区法院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积极搭建审判服务、审判公开和审判监督平台,建立健全公开监督体系,确保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和审务等司法活动依法全面公开,实现了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树公信,推进了全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实施司法提速工程
2011年4月7日,年逾八旬的孙老汉在两个女儿的陪同下走进了寒亭区法院,状告儿子孙某不赡养老人。经法官电话联系,孙某同意调解解决并及时赶至法院。经询问了解,孙老汉名下两间房屋由孙某居住,孙老汉多次要求其腾房均被拒绝,且孙某没有及时给付孙老汉生活费和医疗费,孙老汉一怒之下,将儿子告到法院。经过法官的耐心调解,孙某同意将孙老汉的房屋腾出,并负责孙老汉的生活及医疗费用。拿着盖有鲜红印章的调解书,孙老汉一时激动地说不出话,原本只是来递个诉状,没曾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全办好了,更没和儿子弄成个红白脸,这是他事先连想都没敢想的事情。
这仅仅是该院打造司法提速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院通过采取缩短立案审查时间、即时实行送达保全、加快案卷流转、提高审判执行质效、严把对外委托关口、严控延期审批程序、完善多元信访化解终结机制等七项措施,从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全流程实施司法提速工程,构建起了便民、利民、惠民的审判执行工作新机制,全院所有案件实现了在审限期内提速20%的目标。
构建便民诉讼体系
一个电话解决纠纷,看起来好似笑谈,但在寒亭区法院,这样的事情却是屡见不鲜。70多岁的王大娘因儿子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生活无着落,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寒亭区法院便民联系卡上的电话,没想到寒亭区法院央子法庭的法官耐心地给她作了解答后,随即赶赴被告家反复作其思想工作,使被告彻底认识到错误,当场履行了赡养义务。
为方便群众诉讼,该院在四处派出法庭都实行了“发放一张法官联系监督卡、开通一部便民电话、配置一辆专用警车、联网一台专用电脑、专设一名立案法官”五项措施,并积极推行口头起诉、上门立案、假日法庭等措施,全面构建便民诉讼工作体系,大大方便了群众诉讼,为辖区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法雨”润物细无声全心维系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人民法院工作的目标和追求,也是人民法院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的具体体现。该院积极推进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建立健全“10+4”涉诉信访化解终结机制,从纠纷的源头和矛盾激化点入手,不断丰富矛盾纠纷解决手段,强化社会矛盾化解,有效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
“三三六三”模式:让纠纷泯于无形
“感谢法官,感谢寒亭区法院,我们下半辈子的生活终于有保障了……”,当李某老两口从法官手中接过10万元的赔偿款时,紧紧握着法官的手,泪流满面的说,这是前不久发生在寒亭区法院的一幕。李某年近七十,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李某儿子,在工作出车过程中意外发生交通事故死亡。李某与儿子生前的工作单位―――某盐业公司就赔偿数额协商未果,于是将该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支付8万元工伤赔偿金。收到起诉状后,承办法官了解得知,李某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因交通事故死亡,女儿远嫁他乡,杳无音信,加上李某腿脚患病,生活非常困难;而该盐业公司对李某儿子因公死亡的事实予以认可,只是在工伤赔偿数额方面有争议。了解情况后,承办法官认为此案宜调不宜判,调解是定纷止争的最佳选择。于是,按照该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流程规定,转由设在区法院的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机制工作办公室先行调解处理。调解人员从该公司对两位老人非常同情的角度入手,多次与该公司协调,阐明法律规定及作为一个大公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该公司同意支付两位老人10万元,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为这起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该院积极推进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机制建设,形成了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三调联动’,横向、纵向和程序‘三重对接’,纠纷分流、诉调对接、联席会议、司法确认、信息共享和制度保障‘六步工作法’,组织机构、人员和经费‘三项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六三”寒亭模式。依托该机制,今年处理非诉讼民间纠纷361起,对28份人民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特别是与寒亭区交警大队衔接建立的“7+3”诉警对接工作机制,方便快捷地化解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得到了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10+4”机制:解开涉诉信访“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日渐增强,通过信访途径追求自身权利实现的现象也不断增多,涉诉涉法信访工作压力逐渐增大。
针对这一情况,该院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参照审判流程管理规定,对涉诉信访案件实行以信访登记、多元分流、审查听证、查办转办、部门协同处理、审委会专题研究、结案、回复当事人、督查汇报、卷宗归档为主要内容的“十步流程”管理;落实诉访分离制度、信访听证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访终结救助制度等“四项制度”,构建了“10+4”涉诉信访化解终结机制。依托该机制,该院今年共受理涉诉信访案件26件次,化解23件次,处结率达到88.46%,信访总量和初信初访量分别下降32.6%和22.3%。今年承办市级政法机关联合接访活动1次,全市法院每双月15日接访活动2次,院领导班子成员接访22次,全面化解涉诉信访矛盾,维护了辖区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