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推出三篇通讯,叙述全国劳动模范、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员王钦峰“勤奋增长才干,创新成就梦想”的故事,描绘出他的执着奋进的追梦苦旅。事迹情节感人,发人深思,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农民工的亮丽风采,展现出新时代劳模的精神风貌。
□本报记者韩立新
通讯员周明山
一
“参加工作这些年,有过苦闷彷徨,有过庆幸欣喜,‘三次流泪’让我刻骨铭心。”面对记者的采访,王钦峰十分淡定,将走过的一切,娓娓道来,“一次是出席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一次是研究出电火花机床,让企业走出了困境,步入发展坦途;一次是参加初中毕业四年后的同学春节聚会,羡慕人家的人生设计和远大抱负。泪,有甜的、咸的,还有酸的……”
王钦峰,当年的初中毕业生,如今已成长为轮胎模具行业电火花技术专家;普通的农民工,成为山东豪迈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员、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骨干,成为公司的十大股东之一,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实现了人生的跨越。
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远;梦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王钦峰怀揣梦想,永不放弃,不但实现了“农民工体面地劳动,尊严的生活”,而且绽放出人生的灿烂。
二
王钦峰的泪水,为当年草率的选择而流,为自己输在起跑线上而流。
1992年夏天,改革开放的号角在神州大地上吹得格外嘹亮,城市乡村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爸,我不想考高中了,想到工厂当工人。”年仅16岁的王钦峰在晚饭后与家人商量着,说着自己不成熟的心思。
“上高中可以考大学。你学习成绩又不差,虽然家里经济困难点,但还能供得起你上学。”老爸显然有些出乎意料,不解地盯着钦峰。
“我对机电很感兴趣,当工人也能成才。”说着,王钦峰从屋里拿出自己修理好的钟表、手电筒、门锁等,两眼紧盯着父亲的脸,期盼给个同意的答复。
“去就去吧!”父亲低头沉思了一番,望着沉默不语的母亲,点了点头。
这年7月,王钦峰高兴地来到了当时的高密呼家庄镇汽车配件厂,心满意足地当起了农民工。
走出校门,走入工厂;放下钢笔,拿起钣钳。一切都这么简单,这么迅速,一切在他心里波澜不惊。
喜欢是最好的老师。黑洞洞的车间,王钦峰却感到宽敞明快;黑乎乎的铸件,王钦峰把玩得很开心;轰轰响的机床,王钦峰觉得像是自己唱歌的伙伴。或许天生与机电有缘,工作再忙再累再脏,他也没叫过苦,喊过累。他边学习,边实践,勤动脑,没用完规定的三个月学徒期,他就开始独立顶岗,与师傅们并肩工作了。
“生产摩托车链轮盘时,我的产量是别人的三倍,次品比别人低70%,工友们都称我‘神车手’。”王钦峰回忆着当时的初露锋芒的情况,满脸自豪。
当操作工,他找到了用武之地;听着人们的褒奖,他感到了劳动的甘甜。
三
1994年,受大气候影响,工业产品市场萧条,竞争激烈,王钦锋所在的工厂随时有关门的可能。可他没有过多的担忧――因为他决定,一旦“关门大吉”,自己心甘情愿回家种地。
“维修车间我买断!职工竞争上岗,谁愿入股也行!”1994年底,一位年轻汉子的话语掷地有声,打破了沉默。这个人,就是现在的山东豪迈科技公司董事长张恭运。
王钦峰二话没说,报名竞岗。经过挑选,公司重新组建职工队伍。队伍的知识结构让人直犯愁:除张恭运一人是机械专业大本生外,还有两个高中生,其余的全是初中生。
“哪有钱入股,有钱也不敢入,恐怕打了水漂。”王钦峰的心思代表了大多数职工的心声。虽经再三动员,最后只有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当了股东。
很快,公司重整旗鼓,订单不断,机器轰鸣起来。王钦峰还是干车工,他利用加工任务少的机会,把铣床、磨床、刨床等操作技术学了个遍,并与同事研究自制了组合刀具,使工作效率提高了60%。
看不懂图纸,就不会加工,有活不敢下手。碰到复杂的工件,王钦峰没辙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办?
王钦峰没有迟疑,开始自学。他买来了《车工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图》等书,利用工余时间“啃”了起来。这些知识,对王钦峰这个初中生来说,的确有些深奥。刚开始,王钦峰很难看懂,有些心灰意冷了。
1996年正月初四,王钦峰初中时的同学聚会。昔日的同班同学中不少已考上大学,酒席间同学们谈笑风生,畅论着外面的世界,交流着学习的专业,勾画着自己的未来。
王钦峰对这些大学生十分羡慕,他们中有些人当年学习成绩可是跟自己差不多啊。王钦峰心里像是倒了五味瓶,后悔自己当年的选择。酒席未散,他心灰意冷地回了家,躲到屋里哭了起来……
然而,这次流泪并没有击败王钦峰,他的意志没有消沉,而是变得愈加成熟和坚强了。
“过去的已不能更改,重要的是正视现实。我要通过自学,掌握本领,做出一番业绩。我要通过努力,让自己生活得更有尊严!”他咬着牙,擦干泪,发誓执着前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当年草率的选择,让他输在了起跑线上;后天的勤奋,让他大跨步迈向成功终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