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逢春节前夕,我就激动得不可名状。过大年,吃水饺,穿新衣,放鞭炮,的确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渴望能穿上一件新衣服的欲望尤为强烈。
那时的衣服大都是买布料自个儿加工,一件衣服花不了几个钱,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有时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更别说穿新衣了。母亲时常对我说:“我们手头实在拮据,平时要注意节约,我要采取‘翻新术’,将一些旧衣服拼凑,‘改造’成‘新衣’。”即便如此,我心里也美滋滋的,因为那时更多的孩子连翻新的衣服也穿不上。记得有一年,母亲将父亲的一件旧大衣为我翻新成小大衣,我穿着上街时,还赢来不少羡慕的目光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绿、灰、蓝等色彩大行其道,人们尤以穿绿军装为美。即使逢年过节,大街小巷也都绿乎乎、灰蒙蒙的一片,实在是大煞风景。当时的女性最为可怜,不说穿裙子,连穿件短衫都有可能招来非议。那个年代,人们并不是不向往美,但在低下的经济实力和陈旧观念的制约下,谁又有条件恰当地表现这些呢?那时人们认为穿得越破越好,好像只有破旧才能显示出你的朴素本色。记得父亲说过,“文革”大串联时,他穿了件黑色破棉衣,油渍发亮,棉花外露,也没觉得多难看。当时最时髦的一种布料是的确良,当时有一名女青年说:“全世界不解放,我就不穿的确良!”这句话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还真算生动贴切。
当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改变了,女性终于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了。即使在冰天雪地的寒冬,也不乏镂空的针织衫、绣花的长靴、蕾丝的裙子……洋红、酒红、桃红……华丽、朴素、优雅……男装从款式到色彩都开始悄悄演绎着男性刚柔并济的内蕴,丝麻的面料释放着男性洒脱的本性。各种各样的世界名牌也渐渐融入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
服饰的变化,是祖国变化的一个见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审美观念改变了,服饰变美了,人变美了,家乡也在这道亮丽风景的映衬下变得更美了。
张丁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