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山旺——一个响彻世界的化石产地,被誉为“万卷书”。
山旺,没有世界级和国家级的奢华,有的只是质朴,和原汁原味的山村景色。唯一具有现代意味的,是新落成的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在这里,当我们一页页地翻阅着“万卷书”,眼前便展现出了这样的场景:树叶迎风飘,鱼儿水中游,高大的犀牛安然地啃着青草,一群花鹿嬉戏着、追逐着。蝴蝶翩舞,蝈蝈唱小曲,青蛙在鼓肚。那只机灵的东方祖熊跳上树丫,巧妙地扑捉欲逃的蜘蛛……
深冬时节的一个上午,记者踏上了临朐县城东部的山东山旺这片举世瞩目的盆地,走进了“万卷书”的深处……
“万卷书”早有记载
山旺化石产地,位于临朐县城东北22公里处的山旺村东,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因地下蕴藏着大量形成于1800万年以前的稀世珍宝古生物化石而驰名中外,被称为“古生物化石的宝库”。
山旺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俊德说,关于山旺化石的记载,在清朝就有。据清代《临朐续志》记载:“尧山东麓有巨涧,涧边露出矿物,其质非石非土,平整洁白,层层成片,揭视之,内有黑色花纹,虫者、鱼者、鸟者、兽者……花卉者不一其状,俗称‘万卷书’,唯干则碎裂,不能久存”。这非土非石的矿物,即硅藻页岩(亦称矽藻土、硅藻土)。硅藻页岩质地细腻,颜色灰白,里层极为发达和丰富,分层很薄,1厘米厚的硅藻土竟达四五十层之多,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就蕴藏在这岩层之中。
“山旺化石的最早研究者是杨钟键教授。”李俊德说,“1935年5月,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来山旺进行考察,发现了树叶、花、昆虫、蝌蚪、鱼、蛙化石,这是我国科学家对山旺古生物化石的首次考察。
馆藏珍品震惊中外
新修建的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不大,却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在这里,耐心把玩“万卷书”,揭开一页,浮出一片水藻,再揭开一页,飞出一只金色的小蜜蜂,又揭开一页,蹦出一只绿色的青蛙……每一页都是活生生的画廊,大自然的缩影,每一页都告诉人们一个古老的传奇故事。
在博物馆二楼,记者有幸读到了很多世界之珍。“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发现的‘山旺山东鸟’。”李俊德告诉记者,这件鸟类化石保存了头、颈、躯干和四肢,是我国第一件基本完整的鸟类化石,虽然部分骨骼业已破损,但其印痕仍还原位保存,仍不失一具完整的骨架轮廓。“山旺山东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第一个完整的鸟化石,它填补了中国第一纪鸟类化石的空白。
在这里,记者还看到了10多万年前的犀牛化石。该化石发现于2005年,是地质学家们在对山旺古生物化石遗迹的挖掘中被发现的。这是一只怀胎待产的母犀,肚子里的小犀牛牙齿及骨骼形态清晰可见。小犀牛头朝向母犀的尾部,呈45度角斜躺在母犀牛的肋骨间。经考古专家测量,母犀牛高为1.7米,长2.7米,胎中小犀牛长仅有70厘米,估计已发育8个多月……
“目前,我们珍藏的各类古生物化石精品有近千件,很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李俊德说,“至今山旺已发现硅藻、孢粉、裸子植物、昆虫、鱼、两栖、爬行类、鸟、哺乳动物等10个门类,400余种属,1万余件,其门类之多,品种之全及体态之完美,属举世罕见。千奇百态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有迄今世界上唯一的保存最好的东方祖熊完整骨架;有体形庞大的食肉动物犬熊和豺熊化石;有无角犀牛化石;有三角原古鹿化石等。这些标本保存极为完整,就连皮毛、胃中食物都保存了下来。”
“万卷书”年代久远
山旺化石的珍贵之处,不仅是门类众多,而且保存完整。如树叶的叶脉、蝙蝠的翼膜、蜘蛛的足毛,蜻蜓的羽翅……都印痕清晰,历历可辨,就连极难形成化石的蝌蚪、青蛙、蝾螈、蜜蜂、花朵,都保持了原态,有的还保持了原来的色彩。许多化石都已属“稀世珍宝”。
那么,这部影响巨大的“万卷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山旺,记者找到了答案。山旺化石产地,位于鲁西中台隆东北部、昌乐凹陷南沿。自太古以来,这里地层一直比较稳定,处于自然剥蚀状态,至中生代后期,地层开始活动,火山喷发,地表变形,出现了一个盆形地貌。大约到18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由于河水的流入和雨水的蓄存,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周围火山喷发物玄武岩等经风化分解,形成硅质胶溶体,而盆地水域中有足够的二氧化硅,给硅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从出土的化石来看,除温带动物外,还有许多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落叶树种。这说明周围森林茂密,林中藤本植物盘绕,生息着各种飞禽、走兽和昆虫。山旺湖中生长着大量的硅藻,以水的深浅分别出现浮游型和底栖沿岸型的硅藻群。随着岁月的流逝,湖中沉积物日渐增多。又由于火山喷发,地壳变动,许多动植物不能适应改变了的自然环境,死亡后陷入湖中,被硅藻及其他沉积物埋葬,又因硅藻土具有吸附、隔音、保温等性能。所以,山旺湖中的动植物尸体能与空气隔绝,再经大自然的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的变化,便形成了化石。
山旺化石,一本关于远古生命的无字天书。读着它,你可以遥望远古的悲怆、感受生命的不朽。打开这部天书,你可以重返千万年前的地球舞台。
(图记者尚平摄)
犀牛化石
树叶化石
昆虫化石
记者郭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