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过节的春联不用买了,政府送的春联既免费,贴出来又有水平。”“抢”到了一组春联的刘大爷嘴角上充满了喜悦。农历十二月十八日是昌乐县城南街道的“大集”。一大早,该县宣传、文化、科技等部门组成的“三下乡”团队便在此摆起了“地摊”。他们送去了免费的春联、新种子以及体检服务。在当地,这支“团队”每逢各镇(街)“大集”,便携带着对群众有现实需求的物品和服务早早赶去。
除了“三下乡”活动惠及百姓外,当地3000名包村干部也开展了多种帮扶活动。通过建立结对帮扶关系,2008年各部门和包村干部结对帮扶群众7500多人次,帮扶物资折合现金100余万元,为部分群众办理了养老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春节前,各部门包村干部还给所包靠村庄的困难群众送去了面粉、花生油、鸡蛋等慰问品。
该县要求包村干部要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帮助群众想办法、打谱气、上项目,寻找致富门路。通过组织群众外出学习、举办培训班、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进一步解放群众思想,提高创业素质。针对农村群众就业缺技术、少门路的问题,该县实施了阳光工程,规划建设了人才中介超市,组织开展送岗位下乡、接农民进城务工等活动。针对农村群众看病难、就医难,该县先后筹资1亿多元,用于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看起病、看好病。
2008年该县共有30个部门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学习2000多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400多次。目前,全县共帮助规划建设村级创业小区72个,培训农民8500多人次,帮助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0多人;帮助群众新上二三产业项目650多个,新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50多处,从实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群众的增收。
此外,该县还进一步密织民生保障网,努力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从机制上构筑起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线。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农村低保在规范入保前提下逐渐向应保尽保迈进;“五保”供养标准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超过70%;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惠及人群渐增,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1%,参合水平居于全省前列。逐步建立起了以城乡低保为主、五保供养和临时救济为辅助、专项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维护了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权益。
(通讯员于洪波邓有峰崔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