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情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现场

第03版
社会民生
 
标题导航
一对新人在三亚的亚龙湾海滩旅游
儿子的心
我的母亲
让“QQ爱”有一个美丽的转身
一碗热饺子
嫁人如搭车
嫁人如搭车
那些温暖的细节
2009年1月16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母亲


  倾诉人:王胜利,男,70岁

  在王胜利先生家采访时,他小心翼翼地捧出了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一张是他父母年轻时的结婚照,母亲身穿旗袍,父亲西服革履;另一张是母亲怀抱年幼姐姐的合影。看着照片上贤淑端庄的清秀女子,怎么也不敢与眼前这位银发如霜、满脸沧桑的老人相提并论,但是,那高高的鼻梁,还依稀传递着她昔日美丽高贵的气息。日月如梭,一切荣辱都会被时间湮没,又有谁能抵挡岁月的侵蚀呢?

  我的母亲一生经历坎坷。父亲早逝,母亲25岁守寡,风雨人生95载,她用纤细的双手支撑着这个家,把我们姐弟俩抚育成人。漫漫长路,她乐观豁达地向前走着,直到现在。

  1914年,母亲22岁那年与我父亲喜结良缘。二人均是书香门第,为姑表亲,所谓亲上加亲。我父亲远在上海求学。1937年10月,上海“沦陷”,复旦大学迫不得已迁移重庆,即上海复旦大学分校“西南联大”。1940年,日本飞机轰炸重庆,我父亲不幸遇难。从此,我母亲永远失去了丈夫,两岁的姐姐和几个月大未曾见面的我永远失去了父亲。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母亲简直懵了。看着怀中嗷嗷待哺的我,瞧瞧身边不懂事的姐姐,母亲没有消沉,毅然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为了牢记这笔血债,她将我的名字更改为“胜利”,祈盼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早日彻底胜利,可见其对日本侵华战争的痛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到现在,我们全家老小一直在抵制日货,民族耻,不能忘。尽管日本侵华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至今仍未抚平。

  母亲曾求学于青岛市立女中,在当时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旧社会背景下,她属于另类的知识女性。为了养家糊口,她勇敢地走出家门,在一家小学担任了教员,直到退休。

  母亲把心中所有的苦难、全部的情感都化做爱,给了我们和她的学生。春夏秋冬,她为脏兮兮的学生们洗澡,让家境贫寒的孩子们来家里吃饭,帮助没有爹娘的孤儿们拆洗旧衣被,昼夜不分地辅导学生们的功课……她还在细节上严格要求学生,从写字姿势,到握笔用力程度、眼睛与书本的距离等,都要一丝不苟地做好。做了一辈子教师的母亲,如今是桃李满天下。直到现在,她70多岁的学生们,每年都要聚集到我家里,给她祝寿,感谢师恩。

  在我们姐弟俩童年的印象里,母亲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坚强女人,她用柔弱的双肩,支撑起了一片晴空蓝天,给了我们一个安全温暖的港湾。无论生活多么清苦贫困,心中多么苦闷凄凉,从未向我们抱怨过。她一个人孤独却有尊严地活着,她向我们展示的永远是温婉的端庄的笑容。

  黑白颠倒的“文革”期间,“四人帮”把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作为“孩子王”的母亲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由于她平日总是帮助贫苦的孩子,学生们都把她视为亲人,逃脱了游街批斗这一劫。但是,分门别类登记造册,世代祖传大量古典书籍却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她眼睁睁地看着学校、街道分3次,用大卡车把书拉到造纸厂无情造浆毁灭。面对无奈而残酷的现实,坚强的母亲流下了心痛的泪水。焚书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面对苦难,母亲隐忍着。她又一次接受了多舛命运的安排。

  我的外公早年曾在异地求学工作,受“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影响,被长辈强迫唤回潍坊,没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苦闷的外公染上了抽鸦片的恶习,家业很快就败光了,我的外婆因绝望曾三次自杀未遂,后来患了精神分裂症,英年早逝。我母亲目睹了封建大家庭的悲剧,很早便立志,自立自强,努力改变命运,不再让父母的悲剧继续重演。

  我退休后,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别人怎么说服动员,均未参加任何社会兼职团体活动,始终恪守孝道,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看着母亲一点点衰老,一步不离地陪伴着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岁月。我知道现在的老人最需要什么,不是锦衣玉食的丰盛物质生活,而是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那份浓浓亲情。

  采访时,王胜利先生的母亲如孩子一样可爱,最喜欢吃德芙巧克力。王先生总在不厌其烦地向母亲解释我们正在谈论的事情,孝心可见一斑。我想,正是这种不变的耐心地哄,温馨的家庭环境,一日三餐变着花样的饮食调理,才让老人直到95岁高龄,依然健康矍铄。亲情无价。

  去年春天,一场大病让我母亲的神经细胞受到了损伤,现在,她时而清晰,时而糊涂,你不能听我母亲亲自讲述过去的故事,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你看,她过去经常读的《红楼梦》、《聊斋志异》、《啼笑姻缘》等经典书籍还在,与她的芭比娃娃、福娃们摆放在一起,我觉得倒是相得益彰,甚是有趣。虽然我母亲意识混沌,但是,眼不花、耳不聋,腿脚利落,她时常在深夜悄悄地起床,给我掖掖被角,看见我在沙发上睡着了,就会拿来自己心爱的小棉被覆在我的身上,让我感动不已。这大概就是伟大母亲的天性使然,母亲在,是福分,我就不是孤儿。

  当我们感慨万端地端详着老照片时,老人指着照片中年轻秀美的女子,又指指自己,笑如菊花绽放,且坚定地说:“这就是我。”是的,如今95岁的她,远避尘嚣,回归在自我世界里,简单而满足,再也没有了红尘的烦恼与忧愁。我想,对于早逝的丈夫,老人与当年苏轼悼念亡妻一样,也弥漫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七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是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我之所以倾诉我母亲一生的故事,就是想告诉世人,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类似爱国,博爱、孝道、亲情这些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千万不能随意抛弃,一定要传承下去,这些民族品质远比珍宝更值得收藏。

        ◎傅彩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日报社]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