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笏园,当我们步入这崭新而又古典的建筑群,除了感叹她重新焕发出的青春与活力外,对她原本就有的厚重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也有了更为深厚的了解与发现。
园中赏石趣
步入十笏园,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在园林布局时对“石头运用”的匠心独运了。
假山,不大,却匠心独具,山水相依,亭榭相伴。在十笏园中,水池东临半壁假山,山高10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15米,是依东轴线上院落的房屋山墙以太湖石而建。拾级登山,山径崎岖,怪石嶙峋,路随峰转,其势巍峨。间有水池、山洞、瀑布、山门,山间杂植松柏草木常青,经冬不凋。而在这并不大的假山之巅,还建有一座形态俊逸的古亭———蔚秀亭。据说这亭的名字取自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一句的“蔚”、“秀”二字。亭内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白描罗汉石刻一块,姿态妩媚,造意新奇。旁有孤松一株,直插霄汉,有对联为:小亭山绝顶,独得夕阳多。而山南端则建有落霞亭,为四檩卷棚式结构。亭内装嵌有郑板桥手迹刻石“笔墨三则”、“田游岩”和“题画竹”各一,所悬“聊避风雨”为郑板桥手笔。落霞亭对联为: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
在十笏园内,各类用于装饰的石头更是趣味横生,既增加了野趣,又能缓和过多的建筑给人的视觉上带来的生硬和呆板。“置石的方式可分为特置、对置、群置和散置等四种类型。”十笏园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十笏园中,多采用特置、群置这两种方法。园子各处特置的石头,形状奇特,位置险要引人注目,成为不可多得的风景,给十笏园增添了不少情趣。而假山则采取了群置的方式,山石的体型大小不同,互相交错搭配,更是韵味独具。”
十笏园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各类赏石运用独到,既顺乎自然又给予艺术加工,配以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到和谐的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碑刻流千古
漫步十笏园内,众多的碑刻,令人陶醉。
在鸢飞鱼跃亭北面的六角门,上有“鸢飞鱼跃”四字石刻,原为唐代韩愈于贞观二十年,贬为阳山令所书的自勉之作。字体飞动婉转,气贯长虹,寓情于书,表现出那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凌云壮志,有形神兼备、意到笔随之妙。园内此石刻,为清中期书画家翟云升临摹,惟妙惟肖……
进入十笏园大门后,在水池西有回廊,廊上雕花牙,柱间设栏杆。在长廊的墙上,嵌郑板桥竹兰图石刻。最南端为丁善宝撰、翰林丁良干书写的《十笏园》,记述了建园情况及其意图。这是十笏园最好的史料。最北端有张昭潜撰、曹鸿勋书写的《十笏园记》……
在十笏园博物馆,由于有了众多的碑刻题字,才使得这一江北名园更多了一些金石的韵味儿。
“这么多的碑刻,确实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十笏园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很多游客会在石刻前照相,还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专门到这里拍照,然后回去细细揣摩古人的书写特色、运笔风格。”
园里读板桥
说到十笏园,就不能不提郑板桥。
在十笏园博物馆,专门设有板桥专题陈列室。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清潍县知县,“扬州八怪”之一,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调任潍县知县。郑板桥任潍县(今潍坊市区)知县7年,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
“当时潍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是当时的写照。”十笏园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到,“他采取果断措施:一面先行开仓赈贷,令百姓具券借粮,一面向上呈报;对于积粟之家,不分绅商,尽行封存,责其平粜。还修筑城墙,疏浚城河,以工代赈。他处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郑板桥专题陈列室除展出文字、实物外,还有郑板桥画像及塑像;郑板桥在潍县遗留的碑刻;郑板桥手迹以及文字图表等,介绍了郑氏生平及艺术造诣;同时,还展出了当代纪念和研究郑板桥的论文专著等。(上图记者尚平摄)
岁月如梭,时光流逝。修建于清光绪11年(1885年)的十笏园,经历了100多年历史的沧桑,在2006年前后经过分阶段整修后,如今“修旧如旧”的十笏园古建又以“崭新”的原貌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记者郭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