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宁先生梅园揭幕暨于希宁绘画艺术纪念馆揭牌仪式
于2008年12月28日在山东艺术学院新校区隆重举行
我为大师拍照
于希宁先生是我敬重的恩师,我有幸通过我的兄长和老师沈光伟先生的引见,得以在于老案边伺立,聆听其教诲,并与光伟先生多次陪于老外出观光采风,受益匪浅。
2002年夏,我与光伟先生和于老家人同陪于老游青岛崂山北九水,于老精神矍铄,九十多岁的他坚持徒步行走,一路谈艺论道,谈笑风生。行至四水时,于老途中小憩,在山路边背靠青山扶杖而坐,含笑凝视前方,陶醉在大自然之中……我被这一幕景色感动,迅速按下了手中的快门,为大师留下了这个美好的瞬间。(见上图)
于老非常喜欢这幅照片,于老的许多画集都选用了这幅照片,200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于希宁捐赠作品展”时,也选用了这幅照片,并连同于老的100幅作品一起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作者为山东省美协理事、潍坊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香气袭林畴
———回忆舅舅于希宁
朝辞佛山雨潇潇,
春至昆仑大雪飘。
吾师驾鹤乘云去,
红梅燃情照天烧。
这是著名文艺评论家刘曦林“悼念恩师希宁先生”诗,前些天我女儿去北京时将此诗捎回,读来情真意切,借以为首。
舅舅离开我们整整—年了,从他2006年11月20日因病住进千佛山医院,到2007年12月24日凌晨突发心梗,28日离世。在医院403天,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
2006年12月,也就是舅舅住院的第二个月,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先生、副主席冯远先生在省文联和艺术学院领导的陪同下到医院探望,(冯远先生与舅舅是忘年交,2002年“于希宁九十寿辰暨从艺七十周年艺术展”在省博物馆开幕,冯远先生时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前来参加开幕仪式并讲话;2005年舅舅向中国美术馆捐赠100件作品时,冯远先生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称赞他为中国美术馆、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为全国美术界树立了榜样。舅舅说:“谢谢你们,谈不上贡献,是我交的作业,其实一个画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就是赶上了个好时候。”这些朴素而又真实的言语,多么坦荡,多么真切,让我们在场的所有人为之感动。
2007年3、4月份,舅舅病情突然恶化,神志不清,进食困难,我们都很着急,医院组织了多次的专家会诊,靠着积极的治疗和他努力地配合,靠着美好的愿望和精神意志的支撑,舅舅的身体状况竟奇迹般地好转了。舅舅喜欢樱桃的颜色和味道,每天我去送饭的时候都会在路口的蛋糕店给他带一个樱桃奶酪。奶酪是放在保鲜柜中的,吃多了肠胃会受凉,我们每次都要适时地制止他,因为一不小心他就会把整个儿都吃光。医院的护士也爱跟他聊天:“于老,您这么健康长寿,有什么秘诀啊?”舅舅回答:“天天都吃个冰激凌。”护士们大笑,老人也笑了,就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率性,让人心生怜爱之情。有时候他也会发发脾气,不理会我们,想必返老还童就是这么解释吧。
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会驱车陪舅舅去千佛山转一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看看盛开的梨花、藤萝、牡丹,看到那些嬉戏的小朋友们,他会很开心的笑,跟他们讲话,跟他们照像。有时也去大明湖,去植物园,时间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就返回。济南的南郊宾馆是舅舅多年来时常居住和作画的地方,很多大幅的作品都是在那里完成的,他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有时间我们也会陪他去看看这些地方,希望能够引发他的一些记忆。每次我们返回后,舅舅就会问:“明天去哪里?”这时我心里难免会产生一丝酸楚,这是一个老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待,他多么需要有人跟他交流,跟他聊天,我们只有尽可能地陪伴他,更多地燃起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心。
舅舅去世前一个多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先生专程前来探望,(美研所第一任所长黄宾虹是舅舅的老师,继任所长王朝闻是舅舅的老友,现任所长梁江是王朝闻的博士生,因为有这么一层关系,也就有了一份关注与情缘)带来他编的《黄宾虹全集》,舅舅特别高兴,每天都要翻阅。2007年12月21日下午,也就是突发心梗的前三天,他对我说想写幅字,于是我赶紧找出纸墨,他写了“宾虹先生画宝”(见上图),第一幅自己不满意,又写了一幅。写完后又画了一幅画(见右图),精神特别好,这是舅舅一生中最后的作品。他想说宾虹先生的作品是国家的宝贝、人民的宝贝,并署“后学于希宁敬书”,对老师的那种虔诚与敬慕之情,感人心肺。在医院这间极其普通的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单人病房里,在窗前的小桌上,每当他感觉自己身体好的时候都会有创作的欲望,都会拿出册页画一画,作为艺术家创作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是他生命的全部支撑。
记得有一天,我带去几张我的新作,舅舅很高兴逐一点评,忽然间话题一转,讲起了黄宾虹先生的画,“本来一幅画已经完成了,画得很好了,可他突然就要改,改得很黑,面目全非,当时看着觉得很心疼,有点莫名其妙,但不知什么时候,当你再看到时,竟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中国画的魅力就是在这里。”我知道舅舅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来点评我的画,指出其中的问题和弱点,“画画不能都是渐变,要敢于突变,想的要狠一些,要敢于把画画坏”,舅舅的教悔是他一生艺术实践的彻悟和总结,凝聚着对晚辈后学的关爱和期望,我会时时牢记并融汇到我的艺术创作中。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思乡情结会很浓厚,舅舅住院期间常常跟我谈起潍坊老家和他早年工作过的青岛,问我什么时候再带他回去看一看。记得2002年的时候跟舅舅三次去潍坊,两次去青岛。2003年两次去潍坊,一次去青岛。2005年暑假本计划再去潍坊,可走到淄博时他的身体就有些不适,在那儿休息了两天就马上折回了。每次返故里他都要去看看以前熟悉的地方和老朋友们,即便那里的一切已不是他想象的样子,但是只要到了,他就很高兴。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舅舅参加过好几届,曾写下“六洲四海喜相逢,宾主归来话五更,银线千丝从此始,丝丝牵我故乡情”的诗句,1987年春,他把老家的房子捐给了潍坊市政府,他说先辈知道的话也会同意他这样做,后辈不要享受这些东西,要自力更生,不要生懒惰之心。
济南是舅舅的第二故乡。1950年舅舅自青岛山大农学院调山师,后任山东艺术学校校长、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是山东高等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学科创建者,经历了创业的艰辛,见证了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学院新校区选址时,他亲自去长清看过,在他生病住院这段时间里,他经常问我“学校建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带他去看看”,但他当时的身体状况真的是不能如愿了,我们也只能安慰他“新学校建得很好很气魄,等你身体恢复得好一些,咱们就去,学生们还等您去上课呢”,舅舅便略带满意地点点头。2007年12月省委省政府授予他“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当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95岁的老人感动得老泪纵横,当即表示奖金全部捐给学校,希望能为学院的发展,为那些刻苦求学的学生们再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今年,山东艺术学院在新校区建立了“于希宁绘画艺术纪念馆”,在依山傍水的双龙山麓建了“梅园”,塑了他的铜像,以纪念这位令人尊敬的世纪老人。
舅舅在艺术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了70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他常说:“人生短艺术长,想做的事情太多,而能做的事情又太少。为艺术痴迷一辈子是值得的。”
舅舅走了,走的时候飘着雪。
又是一个飘雪的冬天,梅花依然绽放,相信舅舅一定找到了他的梅园,在那里他与梅花为伴,与艺术同行。
2008年12月20日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沈光伟
于希宁大师
谈艺录
作画需要平心静气,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构思,以体现自己的主观意志。但在画的过程中,原来的构思会由于某些局部的变化而产生很大的偏差。要善于因势利导,“将错就错”,这样往往会另有一番天地。正是这种不可预知和偶然性的变化,为中国画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2004.7艺事随笔
勤学苦练、自强不息、不断创新,任何人都在说,但说来容易,要做到很难,一辈子做到更难。
———1998.4艺事随笔
画画要的是真诚,来不得半点虚假,但思路一定要开阔,可以“移花接木”,也可以异想天开。这种艺术上的妙想,正源于对艺术的真诚。
———2004.6与学生谈艺
在当今时代“道”的涵义,我认为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社会之道”;另一个是“艺术之道”。
“社会之道”是指艺术为谁服务的问题,说到底是个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文艺工作者,要把立足点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把自己的感情融于人民群众之中,使自己的步伐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牢记自己的社会职责,用自己的优秀作品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灵魂所在,是必须修的“道”。
“艺术之道”是指学术之道、业务之道,概括地说就是艺术规律之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是深入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关系问题,也是创作中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是绘画艺术如何对待本民族艺术遗产和外来影响问题,也是艺术法则、创作规律、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应该作为业务上要明确的“道”。不然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摇摇摆摆、不明方向,或根底肤浅、功力不足,或求进不得、欲速不达。
———1985.10《道明气充文雄》
我非常尊重蔡元培先生“闳、约、深、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从基础宽厚到学志精专。“闳”就是要博采众长,除了学本专业的,也要学相近专业和其它专业的知识,以求开拓视野,广取营养。“约”就是要把学的知识或技能有所选择,有所消化。“深”就是要进一步研究,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美”就是要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断创新,举登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峰,取得比较完美的成果。在这四个字中,“闳”是基础,“约”是手段,“深”是过程,“美”才是目的。
我正是沿着这条教导,踏实习画,拥抱生活,培养高尚情操,争取不断创新的。至于真正有什么样的成就,现在不下结论,因为艺无止境,学到老也掌握不了多少东西。
———2000.7艺事随笔
国画很注重写生。只有通过写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与情感融入到创作的过程中,创作出不同于他人的作品。从写形到写神,再到写情。神与情才是写生之灵魂。
———2002.12艺事随笔
·王居明
下图为2002年夏,作者陪于老在青岛海滨观光时合影
坐落在山东艺术学院新校区内的
于希宁绘画艺术纪念馆内景
坐落在山东艺术学院新校区
双龙山麓梅园景区
于希宁先生生前用的书案和文房用品
于老留下的最后一幅墨宝《寒香图》
于希宁先生捐赠给山东艺术学院的作品选登
于希宁先生在家中伏案挥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