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比尔·盖茨将自己拥有的580亿美元财产全部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组织,对比比尔·盖茨的财富观,我们的富豪们、企业家们的确需要深刻地自省。
一项统计表明,我国年捐赠超过100万元的上市公司,只占总体的很小一部分,甚至有数百家上市公司公益捐款数为零。而在高收入人群中,慈善行动当前还是“新闻”。
“财富效应”正在成就越来越多的“富人”,社会也正在累积期待。“炒房”、“炒股”、“炒基金”,我们的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迎来财富涌流。然而,对待先富起来的一群人,大家的心态却有些微妙,“妒富”、“仇富”等不良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种原因虽然复杂,但部分“富人”不肯承担社会责任,至少也是原因之一。
慈善,并非是富对贫的单项施于。财富要进一步积累,就要不断扩大再生产。试想,“仇富”心态广泛存在,富者中有人会不会也像过去的财主那样,把钱埋入地下才觉得安心?所以,“先富”帮“后富”是义务,而慈善是弥合贫富差距,进而促进和谐的有效途径———“富人”加盟慈善,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应该说,中国更需要慈善,更需要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乐于履行社会责任,乐于“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因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乡、东西部发展极为不平衡,目前人均收入排名仍排全球百位之外。截止2007年底,有4320万人年收入在1067元的贫困线之下。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连孩子上学看病都很困难。“如果赚的钱都揣进自己的腰包,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富翁。”这是犹太人说的。许多成功的犹太人都愿意慷慨地回馈社会。慈善家伊沙克·沃夫森是一个苏格兰犹太人,是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大宇宙百货公司“的总裁。1955年,沃夫森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在以后的20年间,为各个方面,主要是教育机构提供了4500万美元的经济资助。沃夫森非常乐于对人讲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人问他:“沃夫森这个家伙到底是干什么的?”“他是个写东西的。”“写东西?他写了些什么?”“支票。”
但愿我们的富豪们能够真正理解“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假如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在家里;假如你有一条河,应当学会与他人分享”的人生哲理,能够像比尔·盖茨看齐,“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
◎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