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每天接待观众限700人
2008年12月20日,潍坊市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这一天,正是博物馆新馆建成9周年的纪念日。”潍坊市博物馆馆长戴维政说,“新馆的开放,是潍坊市人民政府向市民承诺的2008年办的10件实事之一……”
“潍坊市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把门槛降到了最低,从制度上保证了社会各阶层的群众都能共享同一水准的文化发展成果。”戴维政说,“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是社会全面进步的一种体现。”
不过,为了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市博物馆免费开放后采取“免费不免票”限制参观人数。记者了解到,市民到博物馆参观,须现场领取参观票,凭票参观。日计划最高接待观众人数为700人,其中上午400人,下午300人。另外,周一、二为闭馆时间,不向社会开放。
戴维政告诉记者:“从开放的这一段时间来看,市民非常踊跃,每天前来领票的市民都会排起长队,还有旅行团、学校等集体前来参观。”
开放馆藏文物琳琅满目
馆藏文物琳琅满目。展示着潍坊悠久的历史。
展厅内展出的一级文物就有五件。“比如,这是郑板桥的书法作品四条屏《修城记》,为国家一级文物。”戴维政介绍说,《修城记》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天地有春必有秋,国家有治必有乱。”板桥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第二部分:“潍县地界海滨,号称殷富,一旦有事,凡张牙利吻之徒欲狼吞而虎噬者,潍其首也。”是对潍县的公正评价和修城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本县先为之倡。首修城工六拾尺,计钱三百六十千。”板桥以身示范,带头捐资修城。第四部分:“其余各任各段,各修各工,本县一钱一物概不经手。”板桥用了“承包责任制”的办法,分段包干修城,而自己则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修城记》通篇仅用了200多字,就全面阐述了修城的宗旨和修城的重要意义。时至今日,这篇《修城记》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在这里,记者还见到了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的“蛋壳陶”,还有刻有兽面纹的陶罐。“这两件文物都属于史前文物,对于研究原始社会的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新馆内,目前设有序厅、古生物厅、潍坊简史厅、历代古字画厅、学术报告厅、潍坊特色文化艺术厅、科技厅、临时展厅等。目前,馆藏文物有14000余件,其中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尊、陶罐等造型极为罕见。书画类最为丰富,如明代江南四才子、杨州八怪郑板桥等著名书画珍品有3000余幅……
开放市民反响强烈
走进潍坊市博物馆的展厅,是参观者在认真地观察,是男女老幼在频频地点头、微笑。还有,就是科普馆内孩子们欢快、爽朗的笑声。
“在这里,我真正了解到了潍坊的悠久历史。”难怪小赵有这样的想法。他所参观的这一展厅,以时间为顺序,以文物、人物为引线,采用声光电以及三维合成、超写实雕塑等高科技手段,揭示了潍坊近8000年的发展史。
而在开放的科普馆,有众多的孩子和家长。该馆展区面积2000余平方米,融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展示了生命奥秘、科学真谛、地球纵横、智能“超人”、儿童乐园等五大主题。“来这里看看太好了,孩子不仅可以学习到历史知识,还可以实地学到很多的科普知识。”带孩子来科普馆参观的张先生这样评价。而潍坊某学校专程带孩子们来科普馆参观的马老师则说:“科普馆的建成并开放,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它填补了我市现代科技宣传教育的空白,成为学生继学校教育之外的又一课堂。”
(上图记者尚平摄)
镌刻潍坊百年沧桑,浓缩华夏千年文明史诗。这,说的是潍坊市博物馆。
公元2008年12月20日,潍坊市博物馆这座被誉为“世纪之交矗立起的文化艺术殿堂”,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今天,就让我们迎着晨起的第一缕朝阳,伴着南来北往的参观者,一同走进这座艺术的殿堂,了解开放后的潍坊,品味潍坊近8000年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
记者郭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