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1月9日电(记者刘晓莉)他,在思想禁锢的年代,让人性解放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他,让一座荒凉的城堡,成就了一个文化产业的商业传奇……经历了岁月的跌宕和人生的沉浮,今年72岁的著名作家张贤亮感慨地说,过去30年是思想大解放的30年。
1981年,“平反”两年的张贤亮刚刚步入文坛,他的作品《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像一颗颗巨石,投入了人们许久以来被压抑的心湖,一股阅读波澜随之而起。张贤亮对于人性真实的描写一度引起了极大的争议,随着由《灵与肉》改编的《牧马人》被著名导演谢晋搬上银幕,人们逐渐接受这种开放的思潮。
“谢晋为我刚刚步入文坛铺设了一条成功之路。”张贤亮说,如果没有谢晋把我的小说搬上银幕,我不会有更大勇气在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大胆突破当时思想文化的禁区,创作出一批不同凡响的作品。
张贤亮的另一个身份是宁夏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的董事长。早在1961年,还在“劳动改造”的张贤亮发现了镇北堡,从中感受到一股不屈不挠的、发自黄土地深处的顽强生命力。古堡虽然破败而气势犹存,城墙上斑驳的累累伤痕表现出它隐含的不屈性格,具有一种悲壮的精神内涵。
1992年,当时已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兼宁夏作协主席的张贤亮,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创造了中国商界的传奇。
张贤亮说,文化产业的特点,不见得投入越多效益越大。文化产业是一种心智的创造,不能全靠资金投入。这座影视城从70万元资金起家到如今上亿元的资产就是很好的例证。
镇北堡原本是明清时期修筑的一座残破的戍塞边城,城墙据说是用黄土和糯米夯筑而成,几乎没有一块砖。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墙体已经布满窟窿和沟壑。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的成功被一些人归结为“出卖”荒凉,正因为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荒凉也能够成为财富。
沉寂9年后,2008年2月,张贤亮再出新作《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以20余万字的篇幅,讲述了作者曾经亲身经历的荒诞的历史,分析了中国的现状,还展示了作者作为成功商人的心得和管理经验。全书的开篇是“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