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非常普通又非常传统的女性。生活中的她像其他的母亲一样,少不了唠哩唠叨,家长里短。但是,母亲对我们的要求很严,从每个孩子蹒跚学步,到已经子孙满堂,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到现在都接受着她的思想灌输。而正是这些,培养了我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处事作风。母亲的教诲,好多已经变成了我们的自觉行为,有的已经记不清。但母亲的一些“口头禅”,却给我留下了无法忘却的记忆。
我是家里的老小,记得小时候,家里孩子多,村集体的收入很少,一年到头家里只能分得百八十块钱。而在那个年代,一个七八口人的大家庭,这俩钱甚至够不上体弱多病的母亲去抓药的钱。每当我们看到别人家买了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回家后总免不了流露羡慕之情:“娘,大婶家买了一辆自行车”;“娘,明明的爸爸给他买了一个新背心”;“娘,大街上又来了小货郎”……面对孩子们的叽叽喳喳,母亲从来不因为家里没钱而对孩子们大加训斥。而我们经常听到的,就是一句话:“等咱家有了钱,咱也买。”就这一句话,让我们羡慕的心平静下来,心里燃起了一丝希望:只要好好过日子,我们就会有钱,人家有的东西,我们早晚也会有。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里的生活逐渐宽裕起来,父亲母亲脸上的笑容越来越舒展,母亲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好。而我们兜里的零花钱,自然而然的就多起来,哥哥们可以偷偷去买包烟抽,姐姐有时会买个小梳妆镜或漂亮的头绳,最小的我总是忍不住往村里的小卖部跑上几趟。对于孩子们的“大手大脚”,母亲没有严加禁止,也没有袖手旁观。那时,母亲经常告诫全家人:“好时候不要忘了穷时候,好日子要当穷日子过。”毕竟,家里的人口多、底子薄,已经长大成人的大哥二哥要盖房子娶媳妇,二姐和我还在上学,家里的花费肯定不能随心所欲。这时候的母亲,毅然秉持着她那一贯的持家作风,在她的唠叨声中,时刻提醒全家人勤俭节约,吃甜思苦。
如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好,我们有的住进了楼房,有的开上了汽车,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唯有老父亲老母亲,却始终坚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建的老房子里。每逢节假日和老人的生日,我们都会大包小包、拖家带口地回到老家,聚在一起。每当这时候,母亲总是嘟囔:“常回来看看就行,啥也别买了。”看上去,这时候的母亲是最幸福的,她拖着有点驼背的身体,忙里忙外,拾拾掇掇,即使有时累得腰酸腿疼,仍然不听孩子们的劝告。
操劳了几十年的老人,即使在日子越来越宽裕的今天,依然一无所求,“常回来看看就行”,竟然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奢求。当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推杯换盏的时候,母亲总是要最后一个吃饭,她静静地坐在一边,没有太多的言语,脸上却一直挂满了笑容。
“等咱家有了钱,咱也买”。
“好时候不要忘了穷时候,好日子要当穷日子过”。
“常回来看看就行,啥也别买了”。
一声声叮咛,一句句嘱托,一份份期盼。母亲的“口头禅”没有深奥的哲理,但却是一位农家妇女对生活态度的真心诠释,更是子女们耳边时常响起的处事箴言。
◎郄锡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