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券”是民国后期和解放初期在昌乐县发行的一种地方纸币,分为“昌乐县流通券”和“昌乐县兑换券”两大类。最奇特的是“昌乐县流通券”,票币内涵极为丰富。
“昌乐县流通券”最初发行于1939年,为配合当时的中央、中国、交通、农民银行和省银行发行的“民生票”等流通的主要货币使用,补添地方经费竭绌,时任国民政府昌乐县长的张天佐以民国昌乐县政府的名义,在昌乐县发行了5分、1角、2角、5角四种地方辅币,总发行额2万元。该组币面幅尺寸长9.7-10.2厘米、宽5.8-6.2厘米。分币为竖版式,正面棕红色,上侧印有编号及“昌乐县流通券”字样,中间为厅阁风景和大写面值,下侧留白处分左右盖有“昌乐县印”和“县长之印”,再下面有“民国廿八年印”字样,背面是“昌乐县流通券”简章。角币为横版式,正面整体塔楼景物为深蓝色,字、数、号和“昌乐县印”和“县长之印”等布局匀称,颜色异样美观,背面有棕红色或深蓝色等,依然印有“昌乐县流通券”简章。由于该币发行早,面额小,使用频率高,大多损毁而少见,尤其分币存世已极稀罕。
1942年上半年,驻昌乐的国民党“山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昌乐县长”张天佐以“通换票版”为由,成立了“昌乐县流通券办事处”,又发行了一套小面额的“昌乐县流通券”,为昌乐县政府印刷局印刷,计有1元、2元、5元、10元四种。同年8月,张天佐又以“建筑工程”(实为防御工事)费浩繁以济急用为借口,发行了面值为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的“昌乐县流通券”,前后总发行额近亿元。该组币为横版式,票幅多样,一般券长10-16.4厘米,宽5.8-7.7厘米,正面整体景物为深蓝色,字、数、号布局匀称,颜色多样整洁,票面上书“昌乐县流通券”,中间为建筑物、花纹及大写面值,下印“凭票即付国币XX元”或“凭券付国币XX元”,及“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印”字样,“总经理印”和“副经理印”左右布局在下侧。背面颜色有绿色或棕红色,多印有花纹、面值、年号等,整体干净利落,有的还附有“昌乐县流通券简章”。
1944年冬,仍驻军昌乐的“山东省保安第一师师长”张天佐迫于日军的压力,鉴于当时的形势,采取了“曲线救国”政策,暗派部下诈降后,为了表示对侵华日军的顺从,配合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的大量中联券的流通,以“更换票纸”为由,又发行了“昌乐县兑换券”,面值分50元和100元两种,同时收回前已发行的昌乐县流通券。此券为张天佐“投降”日寇时发行的过渡期券,为竖版式深蓝色,由昌乐县印刷局印,该券长13.4厘米,宽5.8厘米。同时,还用原先民国三十一年版的100元“昌乐县流通券”,改值为大量的“昌乐县联币兑换券”,分10元和500元两种。该组券用红双线划压了原先的面值,两侧用红色加盖(10)和伍佰园,上侧用红色加盖“暂作联币兑换券拾园”和“昌乐县联币兑换券”,左右两侧用红色加盖编号,背面有的也以新面值盖压了旧面值。总计发行额度约10多亿元。
194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兵团攻克昌乐,旧银行由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接管,但解放伊始,原流通于昌乐市面的国民党法币及伪币等被宣布作废,而流通于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还没有运到,为了稳定金融市场,方便市民交易,昌乐县人民政府将缴获的民国三十一年版“昌乐县流通券”背面,加盖了椭圆形戳记,重新编号后暂当“北海币”发行使用,但仅流通5个多月即兑换收回,之后北海币成为当时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昌乐券”也从此退出它的历史舞台。
昌乐县境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先后流通着由国民党地方政府,日伪军及人民政府三方发行的,以县域名命名的钞票,尤其是“昌乐县流通券”这一种面币,经多次改值、盖戳,充当不同的货币,在三个不同时期使用过,这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流通货币,在中国金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昌乐县流通券
记者郭保礼通讯员肖广德刘雪英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