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各种各样的“送温暖”活动正在开展。各地领导干部走街串巷,叩门入户,给低保群众、下岗职工、受灾居民、孤寡老人、残疾人员等送去资金和生活急需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活难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使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无疑是雪中送炭,好事一桩。
然而,现在有少数干部行急功近利之举、求立竿见影之效,使送温暖活动变了味、走了调。诸如一些单位和部门“送温暖”活动存在着忽冷忽热的现象,“送温暖”一阵风。年初或是要过节了,大家就一齐开始。一些单位和部门在“送温暖”活动中,只注重“输血”,忽略了“造血”。往往只是给困难群众送些钱物。帮扶一些钱物,虽说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问题,但远非治本之策。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送温暖”还不计成本,不讲效果,“送温暖”声势大,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如此把“送温暖”变成走过场、搞形式,违背了送温暖、为群众解决现实困难的初衷,让群众产生反感。
送温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困难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还应给他们送去脱贫致富的希望。在困难群众的家里,不妨多花些时间,坐下来问问疾苦、话话家常,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新年里有什么盼望,然后结合实际,从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出发,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利民、富民好政策,出些可以让他们尽早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好点子、好建议,鼓起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送温暖不是为搞活动而搞活动,不能像一阵风一样刮过就完,而要经常化、持续化,年终和节日里要“送温暖”,平时也应有“温暖”送下去,使贫困群众一年四季都有“温暖”。我们有关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给困难群众送温暖时,应少些锦上添花,多些雪中送炭。捧着一颗心去慰问,带着真感情去帮扶,默默地为困难群众献上一份关爱,带去一点帮助,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送温暖、办实事。
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