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父系社会,“子从父姓”本是天经地义的,可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增高,传统的姓氏习惯正在受到巨大冲击,独生子女下一代跟谁姓,正成为中国家庭的一个大矛盾。日前著名遗传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卢大儒从遗传学的角度,提出一种兼顾男女双方姓氏传递的建议:“子随父姓,女随母姓。”他认为,姓氏传递如同生男生女随机化,既有科学性又体现公平。
随父姓有社会学意义
岳媛(白领):
母亲生育孩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与孩子有着天然的联系,就像出生时紧紧相连着的脐带。因此很多离婚案在涉及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的时候,总是优先考虑母亲一方。所以孩子跟随父姓,正是用父亲的姓氏将他与父亲一方紧紧联系起来,以弥补男人在生理这方面天生的距离感。
我认为姓氏的传承毕竟是千百年来的文化习俗,它对处理血缘、婚姻、财产继承、老人赡养、家谱修订等问题仍是不容忽视的,并不能简单地一改了之。姓氏归属与家庭的完整性有很大的关系,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如果孩子和爸爸不同姓,人们第一个反应就会以为孩子和爸爸没有血缘关系,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就算现在让孩子多了个母姓,恐怕以后还要出现父姓排前还是母姓排前的争论。其实一家人过得幸福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移风易俗的好办法
孙前进(公务员):
我认为这是个移风易俗的好办法。父亲同事的女儿原来和一个姓吴的小伙子恋爱,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后来因为双方老人在将来孩子随谁的姓上面争执不下,伤害了感情。因为怕重蹈覆辙,再有人介绍朋友的时候,她总把姓氏拿出来当条件。最后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同姓的男人,双方老人皆大欢喜,可是女儿自己没感觉,结婚一年离了。
姓氏之争是一个文化现象,姓氏淡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姓氏只是一个人的符号,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原则问题,只要夫妻双方协商、理解,而不要带上某种封建意识或经济偏见的因素,跟谁姓又有何关系?既然共同承担家里的经济开支,为什么不能在家庭姓氏上得到同样的平等待遇,孩子当然可以随母亲的姓。
姓氏应该有更多选择
黄汉林(教授):
以前学外语的时候常常感到外国人姓氏很奇怪,有人姓“桌子”、有人姓“汽车”,有人姓“星期五”。后来才知道,外国人崇尚个性,往往以标新立异为骄傲。这点与中国文化重传统家族血脉不同。可现在随着家庭的小型化,家族概念正在慢慢弱化,姓氏也无法承载一个家庭的责任和感情,孩子姓什么,与他们和父母的感情深浅根本没有关系。
我同学家里有一个哥哥,结婚后孩子也是跟母亲姓。还有个朋友,独子,自己开广告公司,年纪轻轻就买了车子,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儿子也是跟母亲姓,并且他说不想再生第二个了。其实也就是个观念问题,中国法律规定,孩子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规矩是人定的,说不定,100年后,中国人也流行自己给自己起姓了呢。
孩子为主照顾特殊情况
陈子非(推销员):
我认为无论男孩女孩,应该照顾家里的特殊情况,比如女方家是几代单传,男方家有很多子嗣,孩子是可以跟母亲姓的。再比如有的姓氏比较少见,也可以优先考虑。还有的父母一方姓氏不雅,名字难起,就不如考虑随另外一方姓。
如果父母同意,我可以接受小孩跟我妻子姓的。像我这样的姓实在是太普遍了,也无所谓传宗接代。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