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北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现场

第03版
社会民生
 
标题导航
难忘母亲
茶悟
阳光心情
母亲的腊月
信心勇气希望
火炉旁
冬日笔记
张面河冬吟
2009年1月5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腊月


  腊月是春节的花轿,它一进入母亲的视线,母亲就激动起来,盼年、忙年了。在俺家的小院里,白天飘溢着她的话语,夜晚摇荡着她的身影。她推碾倒磨,赶集儿买这买那儿,摊煎饼,做豆腐,腊月的每一天,她都把活落安排得满满的。为的是过年全家十几口人大团圆,呈现出热闹喜庆的和谐局面。年是她幸福的企盼,最美好的憧憬。

  那是改革开放前的一年,她刚刚踏上六十岁的边沿。由于家境贫寒,受苦受累,她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可是,一进腊月门她就忙活起来了。那时我在沂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当教师,年假放得早,所以回家能跑前跑后帮她办年。村里有一石磙大碾,进了腊月忙得连轴转,母亲等了三四天,终于挨上了号,那轮寒光斜射的月亮爬上树梢便开始推碾,我在前面推,她在后面边推边扫碾,我们俩一前一后地推呀推呀,把碾道踩深了,把月亮推下了西山,又在碾棚里挂上了煤油灯继续推,虽然已到寒气逼人的深夜,俺娘俩却累得大汗淋漓,一直忙到东方现出鱼肚白,才收场回家。第二天晚上,我去村俱乐部排练春节文艺节目,回到家已经十一点了,还听到俺家的那盘大水磨旋转得呼噜呼噜响,原来是母亲还没有睡觉,她一人推着比她头顶都高的砂石磨,磨煎饼糊糊,磨盘上金色的糊浆,已装满了槽沟,磨棚旮旯里早就攒了一大盆,我说:“娘,昨天晚上没睡觉,今晚不能打夜班了!”可她权当没听着,依然满头热汗地推着。我只得把棉袄扒了,帮她推起来,早晚月亮落下西山才推完休息。早晨,我还在被窝里睡懒觉,母亲就起来摊煎饼了,只听得糊糊被舀在热鏊上发出“吱啦吱啦”的响声,等我起床后,她已摊了厚厚的一摞煎饼,直至摊完后,她又一个个地叠成长方形,装在盛煎饼的囤里,准备着年前年后全家人团聚时食用。她吃过早饭,没有休息一会儿,接着做起豆腐来,一人拉风箱烧火,锅里的豆浆沸了时,她便往锅里斩卤水,使豆浆很快凝聚成豆腐脑,接着又把豆腐脑舀进垫着包袱的竹筛里,系起来后盖上锅盖压豆腐,这一场紧紧张张的活落,累得母亲头发梢上都挂着汗珠儿,等完成任务,腰酸腿疼得站都站不住了,趴在床上,让我用笤帚疙瘩从上到下地砸,砸一顿后又站起来,照般如此地干活,把苦累早忘到九霄云外了。

  小年过后,才是母亲忙年的高潮。她一连四五天不离厨房,用白面蒸下高桩馒头,装在蒲囤里存着,还为上学的小弟小妹,在灯光下捏出一些面人、面鱼、面猫、面狗等,蒸熟春节发给他们先玩耍后品尝;为年夜饭和正月摆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她不怕烟熏火燎,炸鱼、炸肉、煎肉饼子,还把秋天从娘家捎来的干豆角、干扁豆,用肉汤炖出来,打发我的馋虫;还向舅要了十几斤黍米,磨成面蒸了一小瓮插红枣的年糕,让全家人年夜都吃一个,以示生活年年高。年除夕这天,我和父亲贴春联、过门笺、挂灯笼,扎供奉神灵的天地棚子,母亲做好年夜饭,全家十口人围着大圆桌,欢欢喜喜吃喝之后,别人都睡觉了,唯有她坐在昏黄的灯光里,把全家春节穿的衣裳拿出来,对缺扣子的、裂了缝的,戴着老花镜,摆动着一头白发,飞针走线地缝起来。我睡过一觉,爬起来见母亲还在忙碌,望着她那满脸深深的皱纹,颤抖的双手,和不住地咳嗽之声,心里一酸,旋即泪花盈盈,想起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唐诗,觉得母亲为全家人过年穿上好衣裳,夜深了还在操劳,心里很过意不去,便接二连三地催她睡一觉,她坚持着就是不睡。当我们全家人都起身后,她把每个人的过年衣裳都一一给换上,直到把我们都打发走了,她才心安理得地坐在蒲团墩上,为前来拜年的孩子发糖果。

  母亲,养育我成长的母亲。直到腊月的花轿,落在了春节曙光里,她才松了一口气。母亲终于摆脱了沉重的腊月,苦累的腊月,拼命的腊月,好日子犹如新娘子,从花轿里走出同她牵手了,她那颗几乎操碎的心,时刻关照着儿女的心,对人生充满希望的心,总算得到了些许的欣慰。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年腊月,人们生活有了巨大变化的腊月,在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迎接又一个春节的腊月,我怎能忘记当年母亲那苦难的腊月啊!

  资料图片

  ◎冯恩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日报社]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