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满头白发,行动不便的老人,几十年来一直钟情于对潍城文史资料的研究,并一直著述不断。老人说,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太深,是因为我是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子孙。
这位老人,就是今年78岁高龄的刘秉信。这些年来,他在潍城史志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他参与编纂了《潍城区志》、《潍坊文化通鉴》、《齐鲁掌故》、《潍坊人文景观》等书。为《人民日报》、《纵横》、《书法报》等报刊撰文200余篇,共计60余万字。近日,记者走进了刘秉信老人的家。
求真知“棺材瓤子满街走”
刘秉信老人热衷于对潍坊地名、掌故、历史事件等文史资料的研究,许多人都有所耳闻。但是,其研究文史时间之长,恐怕很少有人了解。这,要从20年前说起。
那是1986年,老人由当时的潍坊市教育局调到了潍城区史志办公室工作。一来因为他年纪大了,二来由于老人是老潍县人,对潍坊过去的情况较为熟悉。到了史志办后,老人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地方文史的研究工作中。搞史志研究,一需要搜集材料,阅读资料,二需要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为了了解潍城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各方面的人物掌故,他搜集查阅了很多图书资料。单位上的、图书馆的,公家的、私人的,凡是能搞到的资料,他都弄到了。对于资料,他认真阅读,仔细研究,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另外,他还特别注重调查研究。他经常会拄着拐杖,拖着一条病腿,走访单位和知情人。他说,自己磨短了3条拐杖,不知穿破了多少双鞋子。当时,他拄着拐杖拖着病腿走在街上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他:“这人一步挪不了四指,真是个棺材瓤子。”对这些嘲笑挖苦,他毫不理会,还在《潍坊晚报》上写了一篇题为《棺材瓤子满街走》的小文章,以表达他立志研究文史的意志和决心。
刘秉信写文章,态度极其严肃。他强调写东西一定要实事求是,证据确凿,绝不能含混其辞,主观臆断。写《陈秉忱同志事略》一文,他用了三年时间,从有关单位和知情人口中一点一滴,像蜜蜂采蜜一样挖掘采访,积累素材。又经过仔细对证,交有关人士传阅后,再让其亲属审阅后最后定稿的。写《中医陈倦民先生事略》一文,为了弄清郭谷石赠给陈倦民的一副楹联内容,他访问了当时与陈倦民同事的老中医、被陈倦民救治的病人和病人家属,收集到了几种说法。最后,在走访当年颐和堂孙家老药铺已经72岁的老药工徐宝顺时,才得到了确凿的说法,楹联内容是:“少年学文中年学医,不为良相便为名医”。
爱至深放大镜下写文史
虽然由于身体的原因很难走出家门,但刘秉信老人依旧每天伏案写着他所知道的关于潍坊、关于潍城的文史资料。
老人说:“我写作要用放大镜,字写得很大,都出了格子……”边说,老人边找出自己在放大镜下写的一些手稿,让记者看。“我每天都在写,除了吃饭、休息,基本就是写作了。”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写有目录的纸张,上面列有15篇文史稿件的目录。老人说,从9月份开始,到12月初,他写成了这15篇文史稿件,是专为明年出版的《潍城文史资料》撰写的稿件。现在,这15篇稿件已经全部转交到了潍城区史志办公室。“有时候,放大镜也看不大清,我写的东西一般人更是不认识,所以,我专门请了我的文友来帮忙誊清。”老人说,“虽然写作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为社会多作点贡献。我有整理、收集文史资料的能力,我要为潍城的文史资料宝库增砖添瓦。”
记者郭保礼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