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百件历史大事(六)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9-13 10:34:38
潍坊百件历史大事
(1924年—2024年)
26.扫盲运动大面积提升群众文化水平。潍坊地区党组织自抗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主要采取冬学和扫盲班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扫盲运动。1955年,昌乐县民办教师李佩英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模范民师”,赴北京参加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她的模范事迹大大推动了全区的扫盲工作。自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全区平均每年有2万人脱盲。1979年全区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人口的4.9%,达到了国务院提出的基本扫除文盲的标准。
27.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昌潍专区积极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三大改造任务基本完成。随着全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各项社会事业都有很大发展。自此,昌潍专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28.先后兴建羊口盐场和潍坊纯碱厂,潍坊成为全国最大盐及盐化工生产基地。潍坊地下卤水带面积11万公顷,占莱州湾沿岸卤水带面积的76.7%,储量大,浓度高,埋藏浅,易开采,海盐生产条件优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潍坊盐业原盐及加工盐生产、溴及溴系列产品生产、苦卤化工生产等得到较大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及盐化工生产基地。1958年9月,羊口盐场动工建设,规划面积148.75平方公里,年生产能力130万吨。1960年西半场基本建成投产,1988年东半场建成投产。1989年,羊口盐场原盐年产量首次突破一百万吨。1986年,潍坊纯碱厂动工建设,是中国第一个动工兴建的年产60万吨纯碱的工程,在全国同期建设的三大碱厂中夺取了中标、开工建设、投料试车、生产达标、竣工验收、经济效益6个第一。1995年潍坊纯碱厂与羊口盐场合并组建海化集团。
29.建设山东第一座现代化棉纺厂。1958年4月,潍坊棉纺织厂动工兴建,1959年12月建成投产,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建起的第一座现代化棉纺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潍坊逐步发展成为全省和全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1984年,被列为全国3个重要纺织工业技术改造城市之一。经过持续改革发展,全市纺织行业品种、质量、品牌、效益、规模均取得明显成效,纺织服装业成为潍坊市六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织布、印染和粘胶纤维生产能力位居全省第一。
30.昌潍医学院成立,发展成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1951年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成立山东省昌潍医士学校,由山东省和昌潍专署双重领导,山东省人民政府卫生厅主管。1958年8月,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医士学校扩建为昌潍医学院,由中共昌潍地委主管。1987年更名为潍坊医学院。2023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现为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卫健委和潍坊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截至2023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教职工1500余人。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