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谈史 | 高密城的老城墙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8-05 10:12:56
高密城的老城墙
□孙涛
唐朝武德六年(623年),高密县治迁至今高密市区(人民大街北,老市政府附近),并在此建城。
清光绪年间,高密城东门外的景色。
唐朝建城后,因史料缺失,没有留下关于当时城墙的记载资料。但根据古人建城习俗和其他县城情况推测,唐宋时高密县城必有城墙。蒙古骑兵灭金和南宋时,因其部队机动性强而不善于攻坚,故为防止所占地区后院起火,许多城池的城墙多被拆除从而失去防御能力,唐宋时期的高密城城墙或许也是此时被拆。
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朝廷廷议各州、县修建城池。时任高密县尹秦裕伯以土筑城,高密城又有了新城墙。新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二尺,长五百七十二丈,颇具规模。此后,高密屡经农民起义军攻打,土墙残破。
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莱州知府郭五常重新修葺高密城墙,并易以城墙砖,修整后城墙高二丈三尺,下宽一丈三尺。同时修建了四门,东门为“广惠门”,西门为“通德门”(引郑玄的典故,出西门西去即郑公乡),南门为“永安门”,西南为“保宁门”(清道光时期为避讳皇帝名讳,改为“保康门”)。城门外尚有瓮门,是为了增强城门的防御而增设,不知建于何代。高密城墙至此已经基本完善,整体呈一个方形结构,但东南角内收,自西北方向斜向东南。新城墙东至今东风大桥西首附近,西至今青年路东侧附近,南至今密水商场北段附近,北至原机关幼儿园北墙附近,旧志载“周三里九十步”。
1966的高密县卫星图,此时城墙的轮廓还清晰可见。
城墙外利用小康河环城池挖护城河,护城河深一丈,宽二丈。明万历八年(1580年),高密知县黄纪贤沿河植柳,用以加固堤岸。万历二十年(1592年),知县范垣为防倭寇,于城墙上增设御敌楼台二十座。崇祯五年(1632年),邑人单崇重修东门“广惠门”,改其名为“星聚门”。崇祯十五年(1642年),知县何平于城四方增设御敌炮楼各一座,上下安炮,射程数里,城下建御敌台四座,上下安炮四层,台中可以容纳二十人。不久后清兵入侵攻城,高密城因城池坚固,军民一心,击退清军多次进攻,城池未破。清康熙年间,知县张浩于东城上修建魁星阁,正对文庙南门,以保佑学子科第连绵。乾隆年间,高密人单德谟撰《新建魁星阁碑记》,立碑于城墙下。北城墙上御敌台则改为三星台。
自此,高密城池基本建设完毕。其后屡遭水患、地震,又因年久失修,清代历任知县多次捐廉、倡导修葺。后因解放高密城,城墙多半毁于战火,但整体轮廓尚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剩残垣断壁被逐步拆除。2004年重修小康河,仅剩的城墙残垣也被拆除,地方政府在城墙原位置进行了部分重建,并把采集到的老城墙土利用玻璃柜镶嵌展示。至此高密老城墙彻底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