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水剑 | 从六尺巷说起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5-31 11:04:28
从六尺巷说起
□潍坊融媒评论员 丛秉政
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条全长约100米、宽2米的窄巷子,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这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就是著名的“六尺巷”。
最早听说“六尺巷”的故事,是我十二岁时听奶奶讲的,至今记忆犹新。清康熙年间,桐城这条小巷子的两侧分别住着张、吴两家,张家是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英的家人,吴家也是当地一个非富即贵的大户。两家宅子之间原本有空隙,有一年吴家在扩修房屋的时候越过了中线,这个举动让张家不愿意了,与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互不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了桐城县衙,这让县官犯了难,不敢轻易断案。于是张家人写信到京城向张英求援。张英获悉事情来由后,马上写了一首诗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见到此信一下子便想通了,主动将自家院墙往后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不好意思了,也往后让出三尺,于是这里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的故事因此流传开来,张英的宽容旷达受到人们称颂。“六尺巷”也成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的修身楷模和邻里之间相互礼让、和睦相处的典范。
在新时代,针对基层矛盾种类多、化解难度大等问题,桐城市人民法院将六尺巷典故中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精神注入纠纷化解,推出“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即:听取诉求,全面了解案情;辨别是非,精准释法明理;劝解疏导,消除对立情绪;借力调处,多元联动解纷;互谅互让,达到利益平衡;握手言和,实现事心双解。“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写入2023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坚持与时俱进,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善治之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构建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一起抓”的基层治理责任体系,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以社区党组织为“轴心”,汇聚共建单位、驻区企业、群团组织等力量,共同组建区域化党建联盟,开展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资源联享、服务联抓、治理联动“五联”活动。将六尺巷文化中“和为贵”的处世理念、“谦和礼让”的做人美德深度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中,规范群众行为举止,让干事创业、做人处世有尺可依、进退有据,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全面推行群众说事制度,由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群众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组成 “群众说事会”,聚焦发展大事、民生实事、邻里琐事,急事马上说、缓事定期说,确保事事有人办。要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