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探寻经济活力“潍”面孔丨返乡创业“夫妻档”逐梦田间地头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4-15 10:59:18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群身怀理想抱负,立志建设家乡、反哺家乡的“新农人”扎根田野,让更多优质资源、创新理念与农村的优势特色相结合,迸发出更多元、更绚烂的“火花”。坊子区黄旗堡街道逄王四村的周国栋是一名“新农人”。2015年,周国栋与妻子杜姗姗辞掉工作,返回家乡,立足专业所长和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办起了子航农场,也将“新农人”这条路走得越来越宽广。

周国栋展示他种植的西红柿。

  返乡创业

  美好愿景“种”出来

  4月13日上午,在位于逄王四村的西红柿种植大棚里,不少游客带着孩子体验采摘乐趣,欢声笑语不断。周国栋、杜姗姗夫妻俩来回穿梭在种植大棚之间,招呼着采摘西红柿的游客们。

  “我们种植的西红柿品种是‘普罗旺斯’,目前已经陆续成熟,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看着记者前来,周国栋放下手里的活,和记者唠起来。他们采用熊蜂授粉,施肥也全是自产有机肥,这种西红柿无公害、产量高、果形饱满、酸甜可口且多汁。

  2003年,周国栋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青岛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2015年,夫妻二人经过一番商量,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创业。

  “刚开始创业时,面临的问题非常多,例如种植品种落后、销售渠道单一以及品牌文化缺失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农业品牌输出,周国栋以“文化+产品”并行模式开展运营,主打商标“逄王公社”,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还注册“逄王一品”商标,将他们种植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杜姗姗在采摘成熟的西红柿。

  做强产业

  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要想当好农民,光靠吃苦也不行,还要懂技术、会管理,眼界也要放得长远些。”这是周国栋这些年种植果蔬得出的经验。他的农场坚持采取生态种植、有机种植模式,在田间管理上也下了大功夫,施用有机肥、进行人工除草、生物防治病虫害,种植出的西红柿、黄糯玉米、韭菜等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农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周国栋说,以前地里的西红柿一年长一茬,收完就空着。2023年,他和团队通过不断改进种植方式,实现西红柿和西瓜一年两季的种植模式,带动周边30余户村民进行试种,当年就给村民增收100多万元。

  在品种的选择上,周国栋采取的策略是“走出去,引进来”。他通过中国农业大学引进绿芯奇异果,从山东国际种业博览会上引进一代杂交旱稻,从烟台国际果蔬博览会上引进香糯玉米……这些优质品种均试种成功,并已开始规模化种植。其中,小麦、旱稻“一年两季”的种植模式,在2020年就推广农户20余家,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周国栋走上致富道路。

周国栋在直播。

  电商为引

  农文旅融合生机勃勃

  如今,周国栋夫妇创办的农场也吸纳了周边村民加入,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菜篮子”正在逐渐变成“金篮子”。

  “去年,我还开通抖音直播,将直播间搬进大棚,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我们的产品是如何种出来的,吃着更放心。”周国栋说,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他积极开拓市场,与全国各地的客商开展产销对接,实现深度合作,畅通了销路。

  为了打通“信息壁垒”,让“逄王一品”有机西红柿既有“身份”又有“身价”,前段时间,周国栋到上海、深圳等地开展合作交流,将现有的资源整合输出,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农产品品牌,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新农人亦是“兴农人”。周国栋说,他希望通过努力,打造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同时,他将运用新媒体拓展市场营销渠道,为本土产品、文化、特色“触网”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转眼间,周国栋、杜姗姗夫妇返乡已近10年。“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回来的。”憨厚的周国栋如是说。如今,二人越来越钟情脚下的这方热土,乡村正成为他们施展才华、追逐梦想的沃土。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文图

责任编辑: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