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鸢都学者特聘专家李玉良:坚守为党育人初心,把论文写在潍坊大地

来源:潍坊市广播电视台   发布时间:2024-02-07 11:39: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安丘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玉良在党校工作30年来,始终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持之以恒把基层作为宣讲和调查研究的主阵地、主战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日前,李玉良凭着在人文社科领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硕的实践成果,获评2023年度人文社科领域鸢都学者特聘专家。

  李玉良,现任安丘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正高级讲师,山东省委讲师团“双百结对联动”宣讲专家库成员,潍坊市党员教育师资库成员。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山东省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评为“山东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荣获“山东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学奖”,被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评为“潍坊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荣获“潍坊市党校系统主体班次优秀教学奖”,所讲授课程被中共潍坊市委组织部评为“潍坊市党性教育精品课”。

  党校工作三十载,他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安丘市委党校坐落在安丘汶河北岸,秉持“理想信念特别坚定、事业追求特别强烈、道德情操特别纯粹、人文底色特别鲜明”的办学理念,近年来教学成果显著,在潍坊市委组织部和潍坊市委党校组织的五年教学质量评估中,获“优秀”等次。

  党校静谧清幽、敬畏课堂、思辨求新的工作环境,淬炼了李玉良沉静内敛、乐于钻研的精神品格。

  “李玉良是我们党校工作者中的榜样、典范。”安丘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高焕智这样评价李玉良。“十多年前我就认识他,从那时候到现在,玉良同志从未停止基层调研、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能静得下心搞研究,耐得下心做学问,这对党校人来说,是非常可贵的品质。”

  从事人文社科领域教学、研究30余年,李玉良始终牢记“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将科研重心放在基层实践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进车间、进社区、到地头,李玉良始终活跃在基层宣讲舞台上,与党校骨干教师一起,每年为基层群众宣讲100多场。通过一场场精彩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党的好政策走进千家万户。

  针对基层百姓学历水平不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等突出问题,在安丘市委党校“愿意听、听进去、真管用”九字教学原则指导下,李玉良带领党校教师,克服传统宣讲“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满堂灌”“空对空”等弊端,创新理论宣讲和党性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利用新媒体和安丘市委党校录播室作用,探索开展了“领读-导读-解读”“红动课堂”“微课堂”“实景课堂”“茶座沙龙”等一系列新的宣讲方式,通过以事释理,以情动人,情景还原,有效提升了宣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受到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扎根基层调研,他聚力探索产业兴村之路

  “我们的红芽姜将在春节期间大量上市,新出土的红芽姜,纤维少、质地嫩,凉拌、热炒都行,每斤能卖到40到80元,在南方很多城市很受欢迎,一点都不愁卖!”近日,在安丘凌河镇石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吴忠仁看着大棚中长势喜人的红芽姜满怀希冀。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李玉良和安丘市委党校的教师们开展农村劳动力情况调研。当他们来到石家庄村时,发现这里与大多数山区农村留守老人居多、衰败感强烈的气息不同,石家庄村活力满满、朝气蓬勃。村里通过“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方式,在土地中铺设地暖设施种植反季节“红芽姜”,当年一上市就迅速走俏,春节期间更是卖出了每公斤80-100元的好价钱,姜田每亩效益达30万元,圆了乡亲们的致富梦。

  产业兴,则乡村旺。石家庄村红红火火的日子,让李玉良看到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优美画卷,也燃起了他探寻农村产业兴旺之路的激情。

  调研结束后,李玉良和团队成员立即将石家庄村的产业模式撰写成咨政报告,并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观摩学习等多种方式,将其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山区村,帮助更多村子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找到发展突破口,开启产业兴旺之路。

  “我们的使命就是把党的声音传下去,把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出来、提报上去、推广出去、复制下去,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助力,为基层群众代言,为落后村谋出路,持之以恒把基层作为宣讲和调查研究的主阵地、主战场。”李玉良说。

  多年来,李玉良及研究团队聚焦我市持续拓展创新“三个模式”,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目标任务,在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智慧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已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1篇,完成潍坊市级以上课题20个,撰写咨政报告22篇,全部被各级领导签批和批转,大部分成果转化为政策并产生积极效果,荣获各类社科成果奖14项,撰写的咨政报告荣获山东省党校系统(行政学院)2022年度优秀决策成果一等奖。

  厚植三农情怀,他在变革中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4年潍坊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实施“双百双千”工程,持续拓展创新“三个模式”,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和乡村建设水平。

  农村发展潜力巨大,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谁来作为?如何作为?如何走出农村劳动力“断代”流失的困境?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加、乡村富裕的愿景?这些思考让李玉良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价值所在。

  乡村要振兴,先得优选“领头羊”、育好“排头兵”。1月11日,“山东乡村振兴干部学院教学研究基地”在安丘市委党校正式揭牌,将采用开放办学模式,展现乡村振兴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选才育才布下“先手棋”、建好“人才库”。

  作为该基地核心成员,李玉良身上的担子不可谓不重。尽管在实地调研中,李玉良和团队成员已经看到了许许多多乡村产业发展的成功典型,但“千村千面、万村万象”,地域不同、村情不同,需要人、地、村、业统筹推进,努力蹚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新路。

  

 

  由此,李玉良将视线放在安丘和潍坊之外更广阔的天地,为自己和团队定下了下一步的科研攻关目标,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利用乡村新一轮深层次变革机遇,运用系统观念,通过乡村人、地、村、业系统重塑,补齐短板,破除瓶颈,逐步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为拓展创新“三个模式”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没有现成答案,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玉良和团队将持续探索乡村如何通过人、地、村、业系统重塑,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融合机制,进一步巩固、放大乡村独特价值,同时充分立足我市实际,与相关方面紧密合作,以点带面,探索形成我市乡村共富的新路径、新模式、新经验,持续为拓展创新“三个模式”赋予新内涵。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