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丨高山爱心诊所 为了山里的亲人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12-11 16:43:47

  编者按 志愿服务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让城市更有温度的精神力量。潍坊,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上演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的背后,诠释着潍坊人的志愿服务精神。每一个志愿服务团队,都是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每一个志愿服务项目,都是一块有温度的砖,构筑起一座温暖的城。为更好地宣传潍坊的志愿服务,潍坊日报社特策划视觉板块,对优质志愿服务项目进行集中报道,聚力打造“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城市品牌,并在《潍坊日报》《潍坊晚报》和潍坊融媒同步推出。

义工冒雪如约来到杨集安村。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在潍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计回报,无怨无悔,在海拔800米的山上建起“高山爱心诊所”,13年来,他们在大山间传递爱心,为10位老人送去健康和温暖,与老人亲如一家人。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潍坊春雨社区义工,而“高山爱心诊所”也成为潍坊志愿服务的一面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

爱心医护人员为留守老人义诊。

  爱心档案

  十三年坚持 爱心诊所解难题

  杨集安村,地处青州市庙子镇,隐藏在大山之巅,山高路陡,位置偏僻。青壮年相继外出打工,仅有10位老人孤独留守村中,过着古朴自然的原生态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人年老体迈,下不了山,村里没有诊所,看病、吃药成了他们的难题。

义工冒雪将生活用品运到村中。

  春雨润无声。2011年7月,春雨社区义工倡议爱心人士,自发出资出力,潍坊市中医院的爱心医护人员主动加入,在杨集安村建成首个“高山爱心诊所”。每月最后一个周日,义工们准时“赴约”,给老人进行义诊,免费发放药品,为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帮助老人打水、理发、收拾庭院。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义工们会特意到山上与老人过节。每年小年,义工们会带着对联、鞭炮上山,和老人包水饺、贴对联、放鞭炮。每年的诊所建成日,义工们会到山上扎帐篷留宿一晚,为老人们放电影,表演节目,这一天也是老人们生活最丰富的一天。

义工给山上的留守老人送来物资。

  春雨社区义工们13年来风雨无阻,行程61000多公里,提供志愿服务187次,为老人们发放价值26万余元的药品。

义工帮助留守老人打水。

  暖心故事

  每月期盼 等候回家的“孩子”

  冬季的小山村没有了夏日里的绿树成荫,显得格外萧条和安静,平时,杨集安村的老人们都窝在家里“猫冬”。11月26日,当月最后一个周日,老人们早早起床,吃过早饭简单收拾一下,不约而同地来到“高山爱心诊所”,迫不及待、翘首期盼,只想早点见到一个月未见的“孩子”们。

  当身穿红马甲的潍坊春雨社区义工和潍坊市中医院的爱心医护人员陆续出现在诊所,老人们高兴地迎上去。一月未见,彼此挂念。寒暄过后,“孩子”们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到义诊中,为每位老人做详细的健康档案,发放药品,测量血压、血糖等,原本安静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

留守老人收到义工带来的药。

  今年85岁的李元花前几年患有白内障,义工们发现后,把她接到潍坊眼科医院进行检查。住院手术治疗期间,义工们排班轮流照料,痊愈后专程送她回山上,半年后又做了第二只眼睛的手术。“我现在看得清楚了,还能穿针引线,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多亏了这些好孩子们。”每次义工上山,李元花老人都会不停地感谢。

  小山村的签名板上,写满一个又一个义工的名字,这也意味着春雨社区义工的脚步从未停歇。“只要老人们健在,我们就一直坚持,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会将‘高山爱心诊所’模式复制到其他有需要的大山深处,帮助更多的留守老人。”潍坊春雨社区义工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孙在前说。

义工与部分留守老人合影留念。

  城市温度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山再高、路再远,也挡不住爱心的脚步。

  “高山爱心诊所”,是一座唯有大爱可以抵达的高山。13年来,不管高山上的树木如何苍老,有爱心的春雨润泽,定然会苍翠如新。那攀山越岭的步履,记录着义工们对弱者的关爱,在山石上镌刻下了这座城市充满温度的善行义举。这些爱心人士都有自己的家要照顾,却甘愿做高山上老人们的“孩子”。多年来,老人们守望着小山村,志愿者则用心守望着这些老人。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一份份爱心拧成一股力量,托起了老人们生活的希望。

  潍坊是一座温暖包容、文明有爱的城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感人瞬间、暖心故事,看似平淡无奇,却传递出潍坊这座城市的温度。今天,越来越多的“红马甲”如春雨社区义工一样,活跃在潍坊的大街小巷,他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用行动铸就了潍坊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丰富了这座城市的文明内涵,为建设更好潍坊汇聚起了向上向善的志愿力量。

  策划:高文 齐英华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文

  图片均为资料图,由潍坊春雨社区义工提供

  本期评论员:孙瑞荣

责任编辑:聂臻臻

一审:聂臻臻 二审:周晓晴 三审:慈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