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潍坊新闻网 > 文化视界

平凡人生铸精彩 品高德厚励后人

——深切缅怀我的祖父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8-28 16:09:03

平凡人生铸精彩 品高德厚励后人

——深切缅怀我的祖父

□冯义华

  别梦依稀,转瞬之间,屈指数来祖父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余个年头,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常浮现在眼前,他的话语犹如春雨一样清新,他的笑容犹如春风一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此生都无法忘怀。祖父一生勤劳善良,为人忠厚淳朴,在周边村中德高望重,他的言传身教时刻激励和影响着我们。值此丹桂飘香时节,遂将对祖父那浓烈的思绪和深沉的缅怀凝诸笔端,以寄托对祖父的哀思。

祖父冯文章(前排左一)

(一)

  想起祖父,眼前便浮现出他老人家的模样:祖父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虽读书不多,但知识渊博,不仅对传统戏曲吕剧、京剧情有独钟,而且特别喜欢收听评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评书中古代良臣忠将尤为熟悉,还对明清历代王朝的故事耳熟能详。

  记得小时候祖父对我讲过,民国十七年祖父才五岁,由于家乡连年干旱,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生活极其困难,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那时为了谋生,闯关东就是唯一的选择,为筹措路费,曾祖父不仅典卖了已经冒穗的玉米粮田,还忍痛割爱将十四岁的大女儿卖到潍县一户人家当童养媳。据祖父回忆,闯关东时全家自烟台挤乘木船,在海上漂泊了数日才到达大连,途中狂风大雨险些葬送大海,几经周转后终于来到吉林省通化地区落脚谋生,曾祖父依靠开垦荒地和在林场伐木养活全家。

  谈起闯关东的岁月,祖父说,有一年春节临近,由于连续数日鹅毛般大雪封山,村子里每家每户的房屋顶、大街小巷,以及村子周边的大山和森林中都铺满了厚厚的积雪,足足有半米多深,严重影响了出行。由于集市离村庄几十里山路,乡亲们无法赶大集准备年货,当左邻右舍了解到年仅十八岁的冯家老二(二祖父)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时,大家都带着年糕和豆包上门求写春联。那年春节前,二祖父为乡亲们写了五六天春联。乡亲们作为答谢赠送的年糕足足有三大箩筐,全家人作为口粮一直吃到来年三四月份。

  祖父说,闯关东时,二祖父曾在当地镇街较为繁华的山货店干过伙计,深得店主青睐,曾表达过把二祖父作为徒弟培养的想法。

  “九一八”事变后,战火连绵,东北接连沦陷,局势动荡不安,闯关东的岁月变得动荡不安,祖父一家的日子过得担惊受怕。在一家人生命和生活得不到足够保障的情况下,曾祖父决定,于1933年带领全家踏上了返回山东的列车,结束了五年颠沛流离的闯关东岁月。

(二)

  祖父兴趣爱好广泛,尤其善于打猎,每年秋季忙完后,村里家中有土炮(猎枪)的老人就自发结成“打围”的队伍,一行人早早起床,在村庄的东岭或西沟到处转悠,围歼猎物。

  “打围”队伍人员有具体分工:约杖子、坐鞍、打准、打跑、打飞、挑工等,祖父的枪法最准,负责打跑和打飞,突然起飞的野鸡和受惊奔跑的野兔,都是祖父手上的猎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那个缺衣少粮、物质匮乏的年代,祖父和村里善打围的老人们秋冬季就是靠着打一些猎物到集市上换几块钱来贴补家用的。

  小时候常听祖父讲,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农田连年干旱,导致粮食严重短缺,家家户户全靠地瓜面、棒子面加槐花、榆钱、柳叶、地瓜秧、杨树芒子,还有碾碎的棒子芯蒸窝窝头以供家中劳力和上学的孩子充饥。窝窝头不够吃,就用棒子面、地瓜面煮一些青菜叶子,如车前子、苦菜等,吃过后身体发虚,还会出现水肿现象。后来,能吃的树叶和野菜吃光了,就把鲜嫩的榆树皮剥下来晾干后磨成面粉熬成糊糊充饥。

  为贴补家庭生活,家中姊妹多的,孩子们会自发组织起来,带上镢头和扁筐到秋收后的地块里或捡拾或刨挖残缺的地瓜、花生等;有经验的老农会专门在农田的地堰上寻找老鼠洞,和老鼠抢食储藏起来用于过冬的食物,如运气好,有时挖开一个老鼠洞就会收获半蛇皮袋杂粮,有玉米粒、花生米、黄豆粒、地瓜等。

(三)

  祖父常说,明清时期,临朐、青州的冯氏先祖们先后有十多位中过进士和举人,其中冯惟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散曲家,家族文脉绵长,是典型的文化世家。秉承祖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教诲,民国以来,临朐冯氏后裔凡从文从医行业的均颇有建树。

  虽然曾祖父上数几代从冶源迁蒋峪后又至沂山连续几代为农,因家境窘迫读书者较少,但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不忘祖训,他专门请家族里有文化的老人给二祖父和祖父取名文学、文章,寓意祖孙绵延,家学相承,源远流长。在那个困苦的年代,曾祖父还专门请村里的私塾先生担任二祖父的老师,不仅教他学会了毛笔字,还掌握了珠算知识,二祖父不仅对《三字经》《百家姓》《庄农日用杂字》等倒背如流,还能够熟练阅读文言文。

  秉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无论家境多么窘迫,祖父都会尽可能给子女们提供读书学知识的机会。他省吃俭用,让父亲在临朐六中顺利完成学业后参军。父亲读书时,有一年暑假,假期校长徒步三十多里山路来到家中,对祖父和祖母说父亲学习特别优秀,无论家里多么困难,一定要让他读完中学。祖父当即向校长保证,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念完中学。父亲经常和我们提起,那年他过生日时,祖母用晒干后收藏起来的萝卜叶子和黄豆面熬了炖菜,他美美地吃了两大碗,然后高兴地站着梯凳子在北屋土墙上,用白粉笔快速记录下了那个幸福时刻:“今天我生日吃了炖菜!”。

(四)

  祖父一生敦亲睦邻的处事风范,至今还为乡邻们所提及、赞誉。小时候,祖父常给我们讲青州伙巷街的故事。冯府与房府毗邻,两家为垒墙发生纠纷,寸土必争,各不相让。两家主人都在京城担任要职,势力显赫,地方官吏不敢决断。冯府家人写信,驰告冯溥(清朝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后加封太子太傅,世人称之为“冯阁老”。)冯溥回信,仅有一诗:“千里捎信为一墙,各让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冯府见信后,退后数尺垒墙,房府见此,也退后垒墙,两家和好,两府之间便形成了街巷,名之伙巷街,为后世传颂。

  祖父悲悯的情怀和善良的心灵,在村子里传为美谈。新中国成立前,村子里有一户老实巴交的李姓人家被诬告陷害吃了官司,祖父与二祖父联合村里敢于仗义执言、德高望重的十余人,冒着瓢泼大雨、蹚过滚滚弥河洪水,步行一百余里赶赴县衙为其联名担保,李姓人家才避免了吃官司,为此去担保作证的每个人还挨打了十大板子。生活困难时期,屋前屋后的邻居们都饿得填不饱肚子,祖父老屋西侧的土崖边上栽了数棵榆钱树,每年春天榆钱窜出来后,祖父祖母带着全家采摘时都会故意留下许多,然后便吆喝大家一起来采食分享。有时打猎回来,猎物煮熟后,祖父还会把房前屋后、左邻右舍的老人们叫到一起,打一打牙祭,与乡邻们分享野味美肴。祖父乐善好施,喜周济他人,与乡亲们守望相助几十年,赢得了“好口碑”。

  祖父与二祖父兄友弟恭,堪称村中典范。二人虽相差十余岁,但在那个极其困苦的年代,无论是成家前还是各自成家后,兄弟都能携手并肩,同甘共苦,艰难地支撑起整个家族的生产生活。无论是庄稼地里的农活,还是到丛林狩猎,兄弟二人形影不离。祖父兄弟二人情同手足,为村里的异姓家族树立了榜样,每当村里其他家族的兄弟们之间不和睦出现争斗场面时,劝解的老人们就会以祖父兄弟俩的故事教育引导他们。

(五)

  祖父与二祖父一生喜爱象棋,在秋冬农闲时节,经常与他人切磋棋艺,以棋会友,增进友谊。

  祖父曾说,作为一个棋手,棋技固然重要,但棋德更重要。棋是一种人生,也是一种态度。见棋如见人,每次与人对弈,祖父都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冷静思考认真对局,从不盛气凌人,无论对方输赢,皆心悦诚服。

  有一年寒冬腊月,沂水县城某村的一位象棋高手到邻村走亲戚,吃过晚饭便与村里的棋手们厮杀起来,连杀几个回合后,村里的棋手们都一一败下阵来。这时有人便想到了“搬救兵”以解此围,徒步十多里山路,祖父和二祖父被请到现场,观阵了几个回合后,兄弟二人心中已有了底。祖父上阵后,冷静应对,对方却接连输掉两局,急得额头上直冒汗珠。祖父二人交换眼神后,在接下来的对局中,祖父又故意败给对方两局,这时对方脸上露出了笑容。看到棋逢对手,对方也提起来精神全力以赴,双方杀得难解难分,经过激烈厮杀,祖父又胜对方两局,这时已经鸡叫三遍天快亮了,此刻对方脸色时黄时白,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下落。看出对方急切想要战胜的心理,为增进双方友谊,祖父以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巧妙应战,很快又让对方连胜两局,此刻天已破晓,对方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对方伸了伸懒腰,打着哈欠,连连称赞祖父是故意承让的。

  这次象棋对弈过去几十年了,至今仍在附近的村民中流传。

(六)

  祖父舍生忘死,积极拥军参战,是战时支前英模的杰出代表。

  周边村子王奎远老人回忆,解放战争时期,为支援人民解放军在前线作战,临朐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拥军支前运动,为解放军运弹药、送粮食、救护伤病员。1947年3月,临朐县各区、村成立了支前委员会和妇救会,18岁至45岁的青壮年纷纷报名随时准备应征支前,祖父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了拥军支前队伍。为了保证前线的需求,祖父跟随支前大军,冒风雪、战严寒,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将粮食、弹药及时运送到前线,出色地完成了艰巨任务。祖父所在的支前队伍以英勇的表现,创造了人民支前的一个个奇迹,受到华东军区、参战部队、后勤支前部门的表彰,每人记功一次。

  勤劳、朴实、勇敢、奋进的临朐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临朐老百姓支前高涨,军民鱼水情深。据记载,临朐县组织担架队、小推车队、挑子连,出动了民工13400多人支援前线,支援临朐—南麻战役,支援潍县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济南战役、渡江战役,并支援南京、上海、杭州等著名战役。

(七)

  祖父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唯独对酒情有独钟。祖父喝酒的样子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父亲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曾祖父的酿酒技艺在周边村子是出了名的,秋天庄稼地里丰收后的地瓜、高粱、玉米、小麦、黍子、糯米等农作物都是曾祖父酿酒的主要原材料。重量相同的农作物,他酿出的酒不仅醇香浓郁,柔绵甘冽,而且酒体醇厚,口感鲜美,尤其刚出锅的纯酿酒气飘香。有些模仿学做酿酒技艺的人家,即使照着葫芦画瓢,却怎么也酿不出同样的酒质,出酒率也不高,有的酒醅蒸馏后却蒸不出酒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原料与辅料配比,以及蒸馏与发酵环节没有根据季节天气等变化调整所导致。除了传统的纯粮食酿造,曾祖父还能利用山楂、柿子、软枣等酿造出香气四溢不同味道的红酒来。

  在曾祖父的熏陶下,祖父耳濡目染,年轻时就对纯粮酿制的美酒有天然的青睐,可以说喝酒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但他从不贪杯,一日三餐顿顿二两,酒德酒风在十里八乡传为美谈。祖父盛酒的器具是一把传统的老锡壶,冬天时节每到饭时,他先把一个小酒盅倒满酒,用火点着后,手提二两锡壶在火苗上热酒。祖父每次喝酒时都会把辣椒、花生、大葱用火烤一烤,然后放上一点粗盐用石臼捣碎,这便是最美的酒肴。再斟上一小盅热气腾腾的纯粮食散酒,右手端起酒盅,刚一触碰到嘴边就会听到“吱”的一声,酒便穿过喉咙进入肚中。这时,祖父会自然地用手中的筷子蘸一下刚刚捣碎辣椒,口中慢慢地咀嚼着,感觉香极了!祖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想起此情此景,多年以后我才读懂,这应该是祖父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真实写照。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在喝酒的酒德酒风上要向祖父学习,祖父一生爱酒,但他从不过量饮酒,喝了近七十年的酒从未醉过,其酒德酒风在方圆十里八乡传为美谈。据村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回忆,有一年冬季,他们一起外出打猎返回后在一起聚会时,几位老人想合伙一起试探试探祖父的酒量,便一直喝到深夜,大家轮番上阵,也没测出祖父的酒量,祖父到底能喝多少酒至今也是个谜!

(八)

  祖父是乡亲们眼中的“多面手”和“大能人”,他不仅擅长养殖家禽鸡、鸭、鹅,还对养蚕、养牛、放羊等养殖样样精通。

  他善于耕种,对待土地就像侍弄孩子一样,不论是犁地、耩种、管理、收获等环节都做到特别精细,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春天到了,什么时间开始耕地,什么时候开始播种,他都会根据多年的生活实践和民间谚语科学把握时令节气适时劳动。在村里还没有电视机、收音机的年代,每年开春,左邻右舍都会到祖父家中咨询天气是否干旱,后来才知道祖父是靠老一辈人的经验,用高粱秸和数颗黄豆粒扎个水鼓鼓,然后放到水缸里泡一晚上,第二天根据每颗豆子的膨胀情况,分析判断每个月份的雨水是否充足。

  祖父在沂山西麓脚下的小山村生活了八十多个春秋,他深深地爱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村子东边苇子顶悬崖边上的石缝中曾生长着一簇几百年的映山红,每年春季万物复苏的时节,映山红都会在第一时间开放,祖父都会提醒邻居们该春耕了。

(九)

  祖父在世时常常叮嘱我们,要时刻不忘祖宗遗风,牢记祖谱世系,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他告诫我们,要牢记青州、临朐冯氏是一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牢牢记住祖谱支系。每当祖父向我们讲起家史,他都特别自豪,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经常给我们讲述明清两朝冯氏家族在科举考试中曾先后有十多名进士的辉煌历史。

  每当坐在祖父身边时,他常常给我们讲述老祖宗冯裕升任南京户部员外郎、贵州按察副使的故事,明清著名散曲家冯惟敏担任保定通判的故事,冯阁老(溥)为康熙皇帝分忧的故事等。祖父常说,列祖列宗们性格都刚直无私,勤奋务实,爱才惠民,不希宠、不媚人、不谋身,这是冯氏家族的高贵精神品格。

  心存敬畏,敬天爱人;守望相助,和睦邻里;博学笃行,自强不息;讷言敏行,天道酬勤。这是祖父一生传承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赫赫天日,浩浩乾坤,沂山巍巍,弥水长长。以此文深切缅怀我的祖父。

责任编辑:平小娜

文化快讯查看更多

潍坊日报社主办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020739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004号   新闻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4

新闻热线:0536-8196500   广告热线:0536-8196033   邮箱:newswf@126.com   潍坊国际风筝会

版权所有:潍坊日报社(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