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访谈 | 讲好潍坊故事 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来源:潍坊融媒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12-27 15:12:56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自信,近年来,我市在积极挖掘、保护、弘扬本地文化资源上,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特别是今年我市成功创建“东亚文化之都”,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的文化自信自强。12月27日,参加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部分委员围绕非遗人才培养、爱国文化传承平台等方面展开讨论,讲好潍坊故事,传播好潍坊声音,不断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
王永训委员
加强非遗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观点:随着人们对非遗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非遗文化项目进入课堂、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但是,非遗教学在校园的全面铺开,单凭非遗传承人的力量很难实现。传承人的优势在于精通非遗技艺,但如何将非遗技艺有效地转化成教学行为,却有一定的难度。
建议:学校可借助专业技术力量,定期不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行座谈交流,向大家普及优秀非遗项目的艺术起源与发展,介绍地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情况。可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对美术学科教师进行非遗知识和非遗技艺的全面培训。所有进入教师培训的非遗项目需要经过精挑细选,除了要具备文化特色,更要具有实操性,适合进入中小学校美术课堂,同时易复制,才能由点及面,更好推广开。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加大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把进校园培训教师的模式,用于社区、乡村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上,搭建平台,让人人参与文化传承,文化成果人人共享。
张洪升委员
成立爱国文化传承平台
观点: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各区县纷纷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推动全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探索出了一条条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红色文化是深厚的宝藏,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建议:由组织或宣传部门牵头,其他民主党派或爱国主义人士参与为辅,以历史名人、抗战英雄、军事文化为主,挖掘当地红色事迹、人物等,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宣传红色旅游景点文化,人物英雄事迹,实地学习参观,间接促进旅游业务的开展。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吸收具有爱国热情及讲演能力的各界人士作为宣讲团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宣传活动,促进人民群众与爱国人士之间的广泛交流,扩大社会影响力。充分利用街道、社区作为宣传平台,定期进行宣讲,内容可以包含英雄人物、抗战事迹等,既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作为不同群体的“思改课”,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
朱邦辉委员
挖掘保护红色“渤海走廊”文化遗产带
观点:红色“渤海走廊”作为1941年-1943年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我党在潍坊沿海地带开辟的一条秘密交通线,肩负着从招远金矿向鲁中和中央运送黄金的重任,架起了胶东根据地和延安往来的“红色生命线”。红色“渤海走廊”是革命先烈留给潍坊人民的一笔红色财富。
建议:要深化革命文物系统研究,依托党史馆、文博场馆、红色文化研究会、高校等机构,开展革命红色文化研究、阐释,促进革命文物“用”起来,“活”起来。搭建平台促进利用,形成特色鲜明的革命文物展示利用体系,依托革命旧址、先模故居,采取共建共享、因地制宜的方式打造一批红色展馆,形成各具特色的革命文物展示平台。成立潍坊市红色“渤海走廊”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综合协调、统筹调度,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建办公室,定期与国家文物局进行对接沟通。发挥文物保护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和相关县区职责,全面开展创建工作,把红色“渤海走廊”打造成潍坊又一张靓丽名片。
梁景宏委员
树立潍坊国际新形象
观点:今年我市成功创建为“东亚文化之都”。这一重要成果为我市增添了一张含金量十足的世界级文化名片,极大提升了潍坊在东亚地区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我市应该把“东亚文化之都”作为事关潍坊发展的长远战略,讲好中国故事“潍坊篇”,带动潍坊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
建议:将“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保持强力推进态势。将潍坊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广泛运用到城市建设与更新,增强潍坊的城市文化艺术品质,丰富“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内涵。以“东亚文化之都”为载体,发挥潍坊作为世界风筝都、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中国画都、金石之都等城市文化品牌优势,策划组织各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世界顶级文化盛会。加力做好“文化+”的大文章,把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重点打造一批有潜力、有活力的文旅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自驾游、露营、休闲度假、元宇宙体验等新文旅业态,争创东亚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黄万勇 马宇琪/文图
责任编辑: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