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走在前 开新局·积极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

来源:新黄河   发布时间:2022-11-16 10:41:12

  在山东,可以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可以一品“甲天下”的泉水,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在这里入海,沂蒙在这里竖起红色丰碑,大美山东,美在景观,美在人文。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孔子研究院并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九年来,山东自觉担负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兴看山东”不仅是外界对山东的褒奖,也是山东始终以来的自觉追求、责任担当。从理论到实践,从活跃在各个平台上的专家学者到普通的“手造者”、基层群众,九年来,山东始终行稳致远,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地,在“两创”实践中一次次“登峰”与“落地”。一部部匠心凝结的精品佳作、一个个奋斗的“手造者”,汇聚成齐鲁文化“两创”的大江大河,奔向文化自信自强的美好未来。

精品不断,山东两创频频“登峰”

  在不久前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暨第十七届文华大奖颁奖典礼上,山东出品的民族歌剧《沂蒙山》,在38个各省市选中的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

  《沂蒙山》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山东出版集团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作排演。该剧以沂蒙山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为背景,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孙九龙等人在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生动刻画出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形象揭示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

  《沂蒙山》2018年12月首演,经历了近四年的“登峰”过程——2019年8月19日,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0年9月21日,获得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戏剧奖”提名,被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舞台艺术的高峰之作。此次摘得“文华奖”,是山东时隔九年再次获得该奖项,《沂蒙山》以完全本土化的阵容载誉归来,完成了历史使命。

  山东歌舞剧院院长张积强表示,“这两年半一直在登山,登到峰顶,往下走的时候心理压力也有了。最高的荣誉取得了,我们应该瞄准新的目标攀登了。”对于未来,张积强信心满满,“通过精品出人才,这是必然规律,我们这两年瞄准了人才的培养,才使我们登上了文华大奖的赛场,近200名演职员,演员和演奏员全部是山东歌舞剧院的本土演员。对我们来说,迎接下一步挑战就更加有实力,更加有能力了,我们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9月27日,在山东曲阜举行的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新书发布会举行,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编纂工作也同时启动。

  《儒典》共收入215种儒学元典,共计230函,1816册,4789卷,在古往今来浩瀚如烟的儒学典籍中,精选了最具代表性的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注释成果、儒家研究专著以及儒学人物师承传记等进行精选萃编,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多位专家学者表示,《儒典》的学术意义、文化价值重大,是一部以儒家元典为表现形态的儒学思想学术史,一部编纂体例完善的儒学经典资源库,一部版本精善又尽量避免重复的影印善本集成,一部印制精良、值得收藏的儒家典籍精粹,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级文化工程和重大标志性成果。

  编纂《儒典》是紧迫且必需的,但为什么由山东来编纂这部作品?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齐鲁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儒典》主编之一王志民一言概括:“十三经的大多数作者是山东人,这也是当代山东人应有的历史担当。”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胡长青阐释,首先山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孔子是山东人,儒学的创始人、代表人物,先秦诸子一大批都是山东人;其次,山东这些年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团队、出版团队,因此山东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这项任务,也有实力、有能力来完成这项任务。

  热搜常客,山东“手造人”屡屡出圈

  山东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沂蒙山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沂蒙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先烈留给后人的精神文化遗产。如今,红色文化正与“两创”实践相结合,在沂蒙大地上开出绚烂的花朵。

  来自蒙阴的徐海霞,把煎饼卷成花的故事,已经传到了五湖四海。最近她的手机经常处于忙碌状态,“全国各地很多打电话来,有想学技术的,有想加盟的,这阵子可忙了。”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手造大会上,徐海霞和她的煎饼花一炮而红,很多人都想亲眼看看,沂蒙大嫂如何把沂蒙山的主食煎饼变成了艺术品。随后,徐海霞又马不停蹄带着她的煎饼花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每次“上新”都能让她收获一波关注。

  徐海霞原本是绣品厂的工人,却因为煎饼出了名。看上去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行业,没成想,徐海霞把绣娘的巧手、巧思代入了新领域,让沂蒙山家家户户都吃、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煎饼迎来了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她给煎饼变了色。她发现有些小孩不喜欢吃玉米、小麦做的煎饼,她就琢磨着,改变食材和颜色会不会增加食欲,于是她把煎饼做成了红枣味、黑芝麻味,后来又有了胡萝卜味、南瓜味、芹菜味,甚至火龙果味、黄桃味,煎饼里加入了水果蔬菜,颜色也变成了五颜六色。截至目前,徐海霞的煎饼口味已经达五十多种,最贵的蓝莓口味能卖到40元一斤。

  第二次变革,是她给煎饼变了样。人们印象里的煎饼都是圆圆的,叠起来方方的,徐海霞因为顾客的一句玩笑话产生了新灵感——怎么把煎饼变成花?经过两三个月的尝试,徐海霞终于“造”出了第一朵煎饼花,受到肯定后又发展了多个品种,玫瑰花、牡丹花、梅花、康乃馨……五颜六色的煎饼花被徐海霞搬上了餐桌,变成了可欣赏、可品尝的艺术品。

  徐海霞因为煎饼花成了远近闻名的红人,她感受到了文化创新带给自己的成就感,“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不管干什么,只要用心、勤劳,就能致富,二十大之后,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把沂蒙山的煎饼产业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订单比以前多了,跟她一起奋斗的姐妹生活也有了保障,徐海霞的创新视野也越来越宽广,不过她并不着急扩大生产,“我们的工人主要是周边没法按时按点上下班的姐妹,我扩大生产也要考虑她们的需求。下一步我会在原有基础上,带动周边更多的姐妹进入到这个产业中来,让她们既能伺候好老人、照顾好孩子,也能有一份收入。在这个基础上,尽量扩大规模,让全国人民都能吃到咱的煎饼。”煎饼花不易运输,徐海霞还有开设培训的打算,“想学摊煎饼的我教摊煎饼,想学卷煎饼花的我就教卷煎饼花,我会按我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今年以来,“山东手造”“好品山东”频频出圈,在每一次出圈的背后,一群青年“手造人”正在接过传承的重任,让传统技艺不仅成了他们谋生的“饭碗”,还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

  在今年的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非遗购物节上,都出现了林小洁的身影,她还获得了包括“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在内的多个奖项认可。作为掐丝珐琅制作技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颜值、技艺双高的林小洁,在外人眼中已经掌握了“两创”出圈的“流量密码”。

  自从2019年7月在淘宝开店以来,她的店铺始终蝉联“同行业全网销量第一”,不仅如此,她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也有着极高的人气,其视频播放总量已经破亿,影响力稳居国内业界第一。

  很多人好奇一位85后,是如何盘活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掐丝珐琅工艺的呢?刚接触这门手艺的时候,林小洁才十几岁,当时父亲跟北京师傅学习了掐丝珐琅制作技艺,本想以此为生,结果却赔得一塌糊涂。让父母没想到的是,林小洁长大以后却爱上了掐丝珐琅。

  2016年,辞掉了在电视台的稳定工作,林小洁正式踏上了她的创业之路。她先是分析了父亲当年的失败原因,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对工具以及图案、样式都进行了改良创新。她的作品,既有五福祝寿、富贵孔雀等传统图样,也有千里江山图、故宫文武双全猫、锦鲤等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国潮风格及欧美风格的创新图样。她还把掐丝珐琅技艺用在了包、手机壳、首饰、茶盘、化妆镜等生活用品上,让掐丝珐琅这一古老技艺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结。

  父亲没做到的,林小洁做到了,她还养活了一支近20人的团队,眼下其公司流水已达数百万元。

  枣庄的80后郝立岩因为榫卯玩具出圈,也属于“子承父业”。郝立岩祖上四代都是木匠,爷爷曾经参与过沈阳故宫博物院的修缮,但和林小洁不一样的是,郝立岩一开始并没想过继续当“木匠”,他想干点不一样的。

  在北京开了多年幼儿园,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他的命运。从小在耳濡目染中对木匠工艺熟稔于心,有个想法在郝立岩脑海里已经构思了八年。几乎是不加思考,郝立岩选择回到了祖辈生活过的地方——鲁班故里滕州,成立了新公司,全身心投入榫卯玩具的研发。

  又经过了两年的研发过程,郝立岩的榫卯积木正式上市,十个月后,郝立岩收到了来自市场和业内的良好反馈,由42块榫卯积木搭建的“东方冠”获得了首届“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金奖,如今他的订单甚至多到生产不过来。

  仅仅用长短不一的六块积木,就可以拼出各种形状,亭台楼阁、汽车、动物……只有想不到,没有拼不出。小小六块积木还可以拼出生活用品,让古人的智慧继续照亮现代人的生活,看到郝立岩的“巧林积木”,很多人都感叹中国榫卯的精巧构思、神通广大。

  林小洁和郝立岩赶上了“两创”的春风,赶上了国潮当红的年代,让兴趣不仅成为谋生的手段,还带动更多的传统爱好者加入其中。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林小洁更坚定了从事传统文化的信心,作为新时代青年将不忘初心、持续奋进,在“文化自强”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方面,景韵阁掐丝珐琅品牌将以山东手造线下体验项目为基地,让每一位到店体验顾客切实感受非遗文化手工的乐趣,体验匠人精神;同时,我们还会布局济南锦绣川非遗手工坊项目,带动村民学习制作掐丝珐琅非遗技艺,通过线上销售平台销往全国和海外市场,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郝立岩也感叹,很幸运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高,很多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已习以为常,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让我和我的同事们深受鼓舞,我们正在从事的就是在传承并创新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我们的‘巧林积木’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国人能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感到骄傲。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着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宗旨,为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新黄河记者:任晓斐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