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徐和谊:加快智能化发展步伐,助力中国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1-11-29 09:11:54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北汽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

  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杨洋)12月4日,由新华网联合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共同打造的“2021汽车数智未来发展大会”将于海南博鳌开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北汽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受邀出席,近日,他接受新华汽车独家专访时表示,我国汽车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大踏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但在部分基础性领域,仍需全行业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徐和谊表示,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国各行各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国内宏观经济持续恢复,生产和消费稳步回升,呈现出极强韧性与活力。国内汽车产业在克服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压力因素的情况下,持续呈现恢复态势,总体形势向好。

  2021年1-10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58.7万辆和2097.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和6.4%,预计全年将保持正增长,市场增速达到3%左右。

  徐和谊认为,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暴发,渗透率加速提升,成为2021年车市一大亮点。

  徐和谊表示,得益于私人消费市场的激活,2021年以来,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暴发增长,产销连创新高,月产销已近40万辆,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 10月市场渗透率继续维持历史高位,达到16.4%,与传统燃油车走势形成强烈差异化的特征,实现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效应。

  市场结构方面,产品集中在高端和低端领域,中间价位的市场则比较小,形成“哑铃型”市场结构。以五菱宏光MINI EV、长城欧拉R1、奇瑞eQ等为代表的A00级经济型电动车依旧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预计今年的整体占比可能将达到40%左右。

  高端品牌方面,特斯拉、蔚来汽车、比亚迪汉等定位高端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销量逐步攀升,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持续向上。

  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民族汽车工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徐和谊认为,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心无旁骛抓自主创新,推动质量变革与效益变革,使自主品牌产品力得到显著提升,带动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口碑改善,中国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市场份额提升显著。1-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到738.7万辆,同比增长28.1%,市场份额达到43.8%,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展望2022年,自主品牌有望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更多新车型的推出,不断扩大目标客户范围,持续提升市场份额。

  汽车出口取得突破,加速驶入海外市场。

  徐和谊提出,今年以来,随着海外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汽车出口量快速增长,不断刷新历史出口纪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呈暴发性增长态势,并在出口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1年1至10月,我国汽车企业出口159.4万辆,同比增长1.2倍。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125.8万辆,同比增长1.3倍;商用车出口33.6万辆,同比增长86.0%,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25.5万辆,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成为拉动我国汽车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出口数量的不断刷新为中国品牌汽车的国际化发展吹响了新一轮号角,推动中国品牌汽车步入新发展阶段,为建立汽车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芯片短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突出,行业面临压力加大。今年以来,芯片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汽车市场的重要因素。根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公司的最新估计,由于全球范围内的芯片短缺,全球汽车产量损失已达962.5万辆,其中,中国地区的产量损失达184.6万辆,预计芯片短缺还会持续到2022年上半年。在芯片问题尚未缓解的情况下,原材料等价格暴涨,以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为例,截至11月15日,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为19.5万元/吨,年初至今,碳酸锂的涨幅已经超过230%。芯片短缺和原材料价格使得汽车产业面临成本上涨、供给不足的压力。因此,亟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加强合作补齐短板,加大技术创新。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从传统工业向数字化转变,徐和谊认为,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高阶阶段,最终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入融合,使得汽车产品本身被重新定义,从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转变为大型智能移动终端,汽车产业生态被重构。

  纵观全球,徐和谊认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已经进入智能化时代,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汽车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整体来看,无论是从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市场渗透率还是政策法规等方面,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在全球均处于领先地位,具体体现在:

  第一,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徐和谊表示,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关键技术不断突破,L2级乘用车新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新车渗透率高于全球水平。根据赛迪顾问公司的预测,2023年的产业规模会接近9000亿,市场渗透率将超过30%,市场规模前景广阔。

  第二,多场景示范应用加速落地。徐和谊认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从测试验证转向多场景示范应用新阶段,测试示范加快拓展。目前北京、长沙、武汉、广州等城市均已经开展了大规模车路协同试点应用。L4级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在港口、矿山等较为封闭的场景中实现商业化运营,城市Robotaxi测试在稳步推进。全国开放测试区域超过5000平方公里,测试总里程超过500万公里,大型港口货运车辆自动驾驶应用占比达到50%。车联网部署有序推进,全国已有3500多公里的道路实现智能化升级,搭载联网终端车辆超过500万辆。

  第三,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徐和谊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已经被纳入国家顶层规划,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同时,国家也在不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准入规则。国家层面,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相继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意见、测试示范管理规范、数据安全管理规定等政策性文件,支持创新产品加速进入市场。地方层面,深圳今年3月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北京、广州、重启等地也纷纷跟进,推动与自动驾驶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落地。

  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但徐和谊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核心技术仍然薄弱,产业链关键环节掌控不足。徐和谊认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车载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软件领域与国外有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核心环节。

  第二,汽车数据与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徐和谊认为,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运行会采集传输和产生大量的数据,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凸显,如果监管措施不能及时跟上,将会产生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采集利用等数据安全问题。

  徐和谊最后表示,总体来看,我国汽车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经大踏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但在部分基础性领域,与一些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需要全行业以及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相关行业一起努力,才能保证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封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