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传保并重 多元协同——青州打造高职院校非遗育人新高地

来源: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1-10-14 08:44:40

  

  2021年10月10日,由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大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华艺雕塑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非遗产业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山东省首家非遗产业学院。非遗产业学院聚合了政府、行业、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充分发挥专业学院的优势,探索出非遗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和途径,为传承中华文脉、弘扬非遗文化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保障,具有较强的创新、推广意义。

  微信图片_20211013180753.jpg

  一是创新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

  微信图片_20211013180756.jpg

  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与帮助、行业引领专业建设发展、企业提供科技创新与就业导向以及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就非遗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专业建设和校企融合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多方合作、共同推进、协作共赢的职业教育新机制。非遗产业学院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非遗课程为载体,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帮助人们树立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人从接触、认识和了解到欣赏、热爱、保护非遗。学院成立后,将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探索非遗多元发展机制,构建融合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实践实训、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非遗校园模式,促进非遗传承与现代大学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人才,为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创新构建“四融八维”多元育人体系。

  微信图片_20211013180759.jpg

  遵循“传承与创新融贯、教学与研究融通、技能与精神融汇、学校与地方融合”的四融原则,构建以“非遗项目为载体、课程建设为支撑、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研究为引领、师资队伍为保障、师徒传艺为手段、工匠精神为核心、文化育人为目标”的八个维度,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授课和教学科研,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实施非遗文化育人的多元评价,形成完整的“四融八维”非遗文化育人体系。先后开设相关专业课程68门、编写非遗相关教材16部、开展省级相关课题及项目研究7项,获批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山东省古琴制作与演奏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三是创新实施“古城工坊”品牌培育工程。

  微信图片_20211013180802.jpg

  对闲置校舍资源进行改造提升,建成4000余平米的“海岱非遗文旅空间”、“鲁班工坊”等非遗实训基地,引进入住地方非遗项目20余个。聘任国家、省、市非遗传承人为客座教授,建成18个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打造完成烙画坊、斫琴坊、陶艺坊、扎染坊、篆刻坊等12个非遗工坊。例如将古琴制作工艺引入数控技术代替手工挖槽,将加工内容进行参数化和标准化,建立通用的数字化模型,从技术层面解决生产周期长、产品差异化的问题,实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众多非遗基地、空间、工坊,定期开展中小学生非遗体验、非遗文化社会展示等活动,由原来单纯的非遗项目进校园创新形成由政府引导、学校提供给传承人一个展示、展演、传承、交流的场所,成为政府文旅融合的展示平台,成为非遗人的传承平台,成为学校的实训平台,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将持续探索非遗保护的创新路径,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建设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发展,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贡献文旅力量。

责任编辑:张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