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林徽因与青州|钟情中国古建之美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1-08-18 14:13:58


梁思成和林徽因(前)的婚纱照


林徽因

  林徽因山东之行共考察了11个县,在益都,林徽因所到的地方最少,却给她留下了最多的感触和遗憾。林徽因和梁思成注定是为了建筑和美而生的。林徽因不遗余力地向世界传达中国古建之美。祖国和故土早已经融入她的肌体,成为无法抹去的烙印。

  共考察山东11个县奔波劳碌实地勘测

  1936年夏,他们山东的考察路线是:东到历城、章丘、临淄、益都、潍县,回济后南下长清、泰安、滋阳、济宁、邹县、滕县计11个县。

  此行调查测绘的古建筑有:

  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朗公塔,元、明墓塔30余座;千佛崖唐代造像、涌泉庵等;章丘:常道观元代大殿,白云观,清静观元代正殿,文庙金代大成殿,永青寺,民居等;临淄:兴国寺遗址,北魏佛像;益都:县文庙;潍县:县文庙,石佛寺明代大殿;长清:灵岩寺千佛殿,辟支塔,慧崇塔及法定塔,宋、元、明历代墓塔140余座;泰安:岱庙,泰山上道观等多处;滋阳:兴隆寺砖塔,灵应庙大殿,泗水桥等;济宁:铁塔寺铁塔,钟楼;邹县:法兴寺宋塔,亚圣庙;滕县:龙泉寺明塔,兴国寺遗址。

  记住这11县的古建筑名字吧,当某一天我们也造访这些地点,会记起林徽因、梁思成曾经在这里奔波劳碌,流连测绘,用建筑学家的眼睛,也用艺术家和作家诗人的眼睛。当我们偶尔驻足,也许踩到了林徽因踩过的一块砖,抚摸到梁思成曾经抚摸过的一棵树。

  在益都,林徽因所到的地方最少,却给她留下了最多的感触和遗憾。

  1930-1945年15年间,他们对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进行了调查,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以及国际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这里面,有幸就有益都。

  当时,梁思成35岁,林徽因32岁。在这美好的年龄,他们和益都古城相逢了。

  野外考察,没有那么多的浪漫。比如去大同考察时,云冈坐落在离大同城十几公里的郊外,交通不便,为了方便工作,他们决定住在附近。但是这里没有旅馆,不得不借住在一户农家的一间没有门窗只剩下屋顶和四壁的厢房里。在山东的深山拜访古寺,“每去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工作的时候又总是早八至晚六最热的时间里”。“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尽管艰苦如此,寻访古建仍然是她最快乐的事情。

  游历西方建筑激发民族自觉

  林徽因和梁思成注定是为了建筑和美而生的。他们步入婚姻殿堂的一刻,婚纱轻轻摇动,如同一片月光。

  林徽因有幸啊,她曾经跟随父亲走遍了欧洲。瑰丽的旅途,让她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西方的古典建筑,教堂、剧场、集市、园林、庄园、斗兽场,让她眼前亮起来,这些要是在中国多好。而中国,也不是有自己的古典建筑吗,徽州建筑、江南园林,哪一个不是美丽的存在呢?

  1931年11月19日的晚上,一堂中国古典建筑美学的讲座在协和小礼堂开讲,林徽因成了主讲人。她心心念念想要传达的,传达给驻华使节和专业人士的,是中国古建之美。她认为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建筑和人们可以对话。她今天要告知人们的,是中国建筑的风格,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是中国的美的精神,是中国古建的文化内涵。

  流连历史的人必然会钟情建筑。林徽因告知人们,建筑文化会顽强地挽住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建筑的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和质感、美的形态,会透视出时代、社会、国家、民族的政治、哲学、宗教、伦理、民俗等意识形态的内涵。

  正是西方游历,激发了林徽因的民族自觉,让她说起中国的古建来如数家珍。林徽因曾经细细端详着哥特时期法国卡尔卡松城。那里尺度亲切;封闭性强,城墙限定;高密度;街道曲折,富于变化;注重功能分区;中心感强,城市核心由教堂与市政厅等围绕广场构成,主教堂塔楼成为视觉中心。

  而目前,她说,北平城是依据《周礼》《考工记》营造的,规划思想立足中轴、左右对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建筑布局讲究整体、稳定,令世人赞叹。中国古建的文化伦理是封建统一,讲求礼制,而其艺术特征就是雄健崇高。听讲人的眼里,此时掠过的是故宫的午门、北平城的中轴线,如此雄奇伟岸。

  解说中国古建传播传统之美

  什么是“左祖右社”?什么是“九经九纬”?林徽因平实的话语,汩汩流出,让听众耳目一新,也频频点头。

  有使节提问: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元大都,究竟是什么东西把他震撼了?林徽因心里一动,这就是她在欧洲时常想到的问题。康河的柔波,圣保罗大教堂,如此动人心弦,却让她一次次想起祖国的大运河,想起苏州河钱塘江,想起故宫和晋祠。西方的穹顶、东方的重檐,苏格兰庄园和山西民居,城堡和行宫,她常常无意识地比较,她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在不觉间,祖国和故土早已经融入她的肌体,成为无法抹去的烙印。

  所以,西方古典的建筑构件,拱券、罗马柱,中国古建的梁柱檩枋,就在林徽因的思想里堆叠着、缠绕着。巴洛克建筑、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洛可可风格、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着西方的建筑风格。而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皇城建筑与宗教建筑,这样姹紫嫣红的建筑样式,在中国大地上,也散发出迥异的文化气息。展开来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罢,林徽因化繁为简,讲一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吧!

  林徽因申明中国传统建筑,有明晰的理性精神,这理性就是“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天人合一”“我以天地为栋宇”,如此的融合偕同,足以打动一个踏上这方土地的人。

  梁思成说:“包豪斯倡导过,艺术不是一门专门的职业,艺术家和工艺师之间,没有区别。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是环境艺术的统一,要和工艺结合。”林徽因是这段话的实践者,她在艺术相关的各方面,有着丰厚的鉴赏力。雕塑,秦汉具备阳刚之美,唐代有完美和谐之感,特别是刚柔并济,吸纳了南朝的细致华美。唐代艺术竟然具有了文艺复兴的特质,这是林徽因对于纪念碑装饰雕刻的唐风的定位,她自己画,视自己为匠人。

  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她的墓碑上,是自己亲手绘就的纪念碑须弥座上的饰雕刻样:牡丹、荷花、菊花,静静地躺在棕榈树的花环里。

  本期图片为崔斌提供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