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潍坊记忆】回忆峡山水库建设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原文转载)   发布时间:2021-05-30 15:48:00

  组织

  修建峡山水库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潍河下游两岸的洪涝灾害、农田灌溉和沿海群众吃水问题。

  峡山水库的修建由昌潍地委和专署直接领导,组织昌邑、高密、安丘、潍县4个县的民工参与建设。昌潍专署和地委成立了水库建设指挥部和水库工程党委,由副专员刘勇任指挥兼党委书记,副专员张兴堂为副指挥兼党委副书记,水库工程指挥部下面4个县分别设立指挥部。昌邑县指挥部由我担任指挥兼党委书记,我当时是昌邑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副指挥由副县长范学法担任;高密县指挥部由副县长王培林任指挥,县检察院检察长朱同任副指挥;安丘县指挥部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永森任指挥,副指挥记不清了;潍县指挥部由副县长赵群任指挥,农工部长王纯任副指挥。

  动工

倒拉滑车(上图)

拦河大坝合拢现场(中图)

主坝施工一角(下图)

  峡山水库开始时上阵劳力36000人,最多时达到73000人,加上后勤人员超过10万人。水库工程指挥部对民工实行军事化管理,每个县为一个兵团,兵团之下设营,1个公社为1个营。昌邑县当时16个公社,共组建了15个营。高戈庄公社位于库区,全部土地被水淹没,公社整建制取消,社员异地安置。

  水库工程指挥部驻昌邑县东扶戈庄村,昌邑县指挥部驻昌邑县庞家山后村,民工全部在工地上住工棚。工棚是向下挖半米深,四周筑起1米高的土墙,上面用木头和草搭顶,里面用草铺成地铺,条件十分艰苦。

  水库主坝长2700多米,南北走向,高21多米,封顶7米。副坝28000多米,高14米左右。1958年11月到1959年春,施工的主要任务是大坝清基。1959年2月到年底,重点是修筑大坝,同时建溢洪道、发电站和水闸。电站和水闸于当年完工,但由于缺货没能安装水轮发电机,1963年才安装发电。1960年春,先是搞原河道合拢,让河水改道走南面安丘裴戈庄导流沟。到4月2日,开始大坝合拢。大坝合拢有3个县参与,由北至南分别是潍县、昌邑、安丘。

  峡山水库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又陆续进行了修建溢洪道消力池、修建输水洞、加修反滤层等工程。

  帅旗飘

  施工过程中,还制做帅旗,开展竟赛活动,充分调动了民工的劳动积极性。

  昌邑县卜庄营战斗力特别强,一直是整个工地的标兵单位。山东电影制片厂曾以卜庄营为主要拍摄对象拍摄了一部电影记录片——《峡山水库帅旗飘》,记录了当时峡山水库工地热火朝天的战斗场面,片长1个半小时。

昌邑县卜庄营部分人员合影

  施工中,广大干部和民工苦干加巧干,搞了很多发明创造,大大节省了劳力,缩短了工期。最典型的是昌邑县卜庄营发明的倒拉滑车,解决大坝修筑上土困难的难题,提高工效数倍,为大坝修筑作出了突出贡献。

  修峡山水库淹没了大概100多个村庄,其中有昌邑县的60多个村(高戈庄公社的全部,岞山和丈岭各一部),安丘县的一部分,高密县的一小部分。库区移民有的安置在本县,有近4万人被安置到吉林省。但是去东北的很多群众由于水土不服,后来大部分人回到了原籍。

  作用

  水库建成后当年就经受了严峻考验。1960年8月12日,潍河发生特大洪水,峡山水库入库流量达到每秒6830立方,水库大坝和潍河下游两岸群众安然无恙。1974年8月13日,潍河出现更大的洪水,入库流量达到每秒10400立方,水库再次发挥防洪作用,化险为夷。这两次洪水,峡山水库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抗旱灌溉方面发挥巨大威力。当时,峡山水库设计灌溉面积为100万亩,其中昌邑60万亩,高密25万亩,潍县10万亩,安丘5万亩。水库配套设施建成后,实际灌溉面积达到了153万亩,其中昌邑78万亩,高密38万亩,寒亭26万亩,安丘8万亩,潍北农场3万亩。由于峡山水库每年放水灌溉压碱,昌邑、潍县北部的盐碱地得到改造,土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亩产由原来200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000多斤。

  随着潍坊市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峡山水库的作用和价值在日益扩大。(盛永治/口述 曹东亚/整理)

  峡山水库概况

  峡山水库是山东省第一大水库,位于潍坊市潍河中游的昌邑、高密、诸城、安丘四县市交界处。

  水库总库容14.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05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44平方公里,流域面积4210平方公里。水库始建于1958年11月,1960年10月建成蓄水。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城市及工业供水等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4万亩。

  峡山水库旅游风景区的景点有:伯温祠、玉皇庙、王母宫、财神庙、观音洞、观景台、栈桥、峡山公园等。峡山水库水源地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水产品丰富。

  忆往昔如昨日

  今年77岁高龄的滕云1950年参加工作;在1958年大搞水利基本建设时期,从临淄县政府办公室调到当时昌潍专署人事局,被分配到峡山水库工作了22年。1980年因白浪河水库管理局领导班子调整,又调到了白浪河水库管理局工作,直至退休,前后在两个水库工作了近40年,对水库管理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

  “当时,我背着行李卷,从岞山下了火车又步行了9公里路才赶到了峡山水库指挥部,从那以后,我就在水库安了家,结婚生子。”滕老先生回忆道。

  据滕老先生回忆,当时的峡山水库工程总指挥部驻地设在昌邑县岞山公社的东扶戈庄村,指挥部共20余人,在民房里安了伙房,扎了个大席棚当餐厅,唯一一个炊事员是从专署办公室伙房抽调去的,行署副专员刘勇担任工程总指挥,并在昌邑、潍县、安丘、高密四个县成立了各县工程指挥部,近10万民工自带吃穿用和手推车等劳动工具,来到工地。

  在他的回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个女民兵排,“刘胡兰排”的排长李凤英和“穆桂英排”的排长赵淑芳推的小车都比其它小车多一个偏篓,土培得都像小山一样。这两个排战斗在一个场地,各拉一条大绳,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就这样一车车地把土送上40米高的坝顶。

  当时峡山水库工地施工仍是依靠锨镢镐头和人抬肩挑,到后来采用的手摇式的12马力小型柴油机,是最先进的机械设备。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腰斩潍河,兴利除害,为民造福!”“战天斗地,人定胜天!”打的是人民战争,用的是人海战术,抱着实现社会主义的强烈愿望,信心百倍,干劲十足。

  “整个工地人山人海,白天红旗招展,晚间灯火通明,照如白昼,日夜不停。到处是笑声、歌声、号子声、车子声、钢扦声响彻天空,激荡人心!当时的倒拉滑车、主坝黏土帷幕的挡砂墙、梅花井、放水洞的二级发电等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做法,都是峡山的独创技术和钻研出来的先进经验,后来这些技术和经验都曾被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水库学习和效仿。”回忆起当时峡山水库建设工地上的施工景象和技术设备,滕老先生犹如昨日。

  对于峡山水库的建成,滕老先生觉着当时在工地上的劳动人民的功劳是最大的,“他们靠双手,一锨一锨地筑起了几万米长的拦河大坝,用一锤一镐挖出了溢洪道,一点一滴地建起了泄洪闸大桥,创造了全民动员、男女老幼齐上阵、腰斩潍河、造福子孙后代的奇迹!”

潍报全媒体记者:宋文娟 李东杰 庄梦梦/文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