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记忆】“改地换天”农民作主人——潍县土改第一乡“坟庄乡”纪事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原文转载) 发布时间:2021-05-21 18:01:00
军埠口综合项目发展区赵家文庄村委会办公室里,赵学良和武福堂两个80多岁的老人得知记者要了解土改时的情况,你一言我一语,“严肃”地纠正着对方的口误,“执着”地补充着对方的遗漏,一个个零碎的年头,一个个精确的人名从老人的叙述里干净利落地被拉扯出来。
60年了,二老扎实的记忆力让记者感到吃惊,有些耳背的武福堂老人大声地说:“土改时候的事,想忘?难!”
赵学良(左一)和武福堂(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军埠口综合项目发展区赵家文庄是军埠口三个“文庄”里最大的一个,当年的这里,叫做“望留镇坟庄乡”,“坟庄”,顾名思义,早年是建在一片偌大的坟地上的。但在1949年,这里却成了潍县土改第一乡,“坟庄乡”,为潍县历史书写了跨越性的一笔。
赵家文庄的赵学良今年83岁高龄,1957年入党,现有一子四女;武福堂今年80岁,1962年入党,有3个儿子都在大城市工作。
土改是保卫革命果实
二老都是当年坟庄乡土改历史的见证者。赵学良说,土改前,农民既要交纳“皇粮国税”,又要交纳村子的各项摊派,还得给地主交地租,地租一般占收成的七八成。赶上年岁不好,除了交完地主的租子,剩下的都不够自己吃的啊,反倒欠下地主不少。一年大部分时间,野菜当干粮吃,高粱窝头硬得啃不动,得掰碎了吃,这就算好的了,穷苦人家吃的连地主家的狗食都不如。
武福堂说,坟庄乡(现赵家文庄)1948年解放。为了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保证土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坟庄乡成立了农会,武福堂当上了农会副会长。1949年种麦子的时候,大伙儿得知,“坟庄”是潍县第一个土改试点,要是改的好,就在全县推广。“坟庄”就要领头土改了!消息轰动全乡。武福堂说,其它地区的土改,早就深入人心,乡亲们盼着土改已经很长时间了,没想到第一炮就在自家门口打响,全村人都很兴奋,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武福堂说,“坟庄”是潍县第一个土改试点,这第一步走的可得稳当,省专区两级政府一共组织了三支工作队,深入农村搞宣传发动:省里来的王队长负责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市里来的戴眼镜的魏队长负责分土地;省里公安局的刘队长专门管安全保卫。
民兵队也随之成立,刚开始时没有正规枪支,只有两把老式的土枪。乡里组织了两个民兵训练班,赵学良担任队长。在潍县县委驻地(今望留镇)进行了半月的训练,虽然没有报酬,但大伙都很积极。“民兵队成了老百姓的尖刀,有新政府给咱撑腰,再也不用怕跟地主硬碰硬!”老人们说,当时潍县刚刚解放,虽然打跑了国民党,但地主还在,世道还是比较混乱,治安不稳定,县上专门成立了武装部,由部队上的一个团干部代理部长,对民兵们进行训练。
土改是顶着压力工作
“有些地主逞能惯了,土改时哪里肯乖乖交地交粮?”武福堂老人说,地主家有各种武器装备,什么手枪快枪都有。他们见老百姓要“反了”,扬言要报复群众和干部家属,嚣张得很,所以说武装部的同志干工作相当危险,要保证老百姓在安全的情况下分得土地和粮食,是在顶着压力工作。
赵学良说,当时村里最大的地主是伪县长王地主,是从潍县战役中带人逃出来的,手里有手枪、快枪十余条,算得上是个“地主头子”,其他地主大有唯其马首是瞻的意思,不啃下这个硬骨头,土改工作就无法发动起来。
训练多日的民兵队终于派上了用场,在武装部的带领下第一次对付不肯配合的地主。首先是收缴枪支,一来灭了地主的锐气,二来保证大伙的安全。经过开会商量,民兵队员们趁黑天爬墙进入伪县长王地主家,捉住了王地主,在他家床下发现了手枪。其他地主见大势已去,也不敢公开反抗了。
“分发粮食的阻力也很大,大家想了个办法,打着借粮的幌子,先从财主家拿出粮食,到门口时大家哄抢了去。”民兵队有什么招,只要管用都使上了,穷苦了一辈子的农民分到了粮食,整个乡都热闹得像过年。
坟庄成了土改模范
潍县的第一次土改顺利完成,划分阶级、按人口分配土地、消灭了地主,“坟庄乡”终于改头换面了。此后,土改工作便在潍县大地上遍地开花。
土改结束后,日子开始安稳起来。1951年,“坟庄乡”成立互助组,1952年赵家文庄村建立,当年的新一任民兵队长赵学良24岁,民兵队有18岁至25岁的年轻人30多个,每个人都发了土枪1把,子弹20发,手榴弹4枚。土改后,互助组、合作社得到大力宣传,而民兵队长统管村里的治安、生产、学习三大任务。1955年春天成立了合作社,但当时村里还没有摆脱贫困的。1956年下半年,六处合作社合并为高级社,武福堂当了社长。1958年,赵家文庄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收获期,村里的收入终于让大伙脸上有了满足而又欣慰的笑容。
武福堂和赵学良,顶过新旧两重天,现在并排坐在沙发上再次讲述当年的情景时,脸上挂满了自豪。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原文转载)
作者:毛洪波 台可 许晨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