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重走渤海走廊|“抗日沟”上柳绿麦苗青

昌邑后青村昔日壕沟纵横交错,如今只剩部分残迹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1-04-13 09:05:01


  采访团队在柳疃镇后青村探寻昔日“抗日沟”。

  “抗日沟”旧址已成农田。

  “三北”地区属于沿海地带,地势开阔,不利于抗日军民反“扫荡”和开展游击战争。昌北根据地军民受日伪军挖壕沟的启发,结合平原地区特点,发动群众挖“抗日沟”,实现了“村村相连、沟沟相通”。4月9日,记者来到昌邑市柳疃镇后青村,感受“抗日沟”中斗日顽的往昔。

  探访

  两棵柳树饱经沧桑守望“抗日沟”旧址

  4月9日午后,和风习习,阳光灿烂。记者来到昌邑市柳疃镇后青村,沿着村子的中心大街向东前行,村东侧有一处水塘,静静的水面在阳光照射下闪着点点波光,看着眼前清澈见底的水面,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沿着水塘向北走去,穿过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便看到了壕沟依稀可辨的模样——仅剩深约1米、长四五十米的残迹,其他部分已被填平为农田,村民们在这里种上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大沟南端矗立着两棵大柳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饱经岁月沧桑,守望村庄变迁,村民们都以此来确认“抗日沟”旧址。

  潍坊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昌邑分会秘书长、30岁的林鹏飞,是土生土长的后青村人,也是青乡(后分为前青村、后青村)情报小组地下情报员兼地下交通员林荣祯的本家玄孙。他从小就听家里的老一辈讲“渤海走廊”和挖壕的故事。

  这条壕沟呈弯曲形状,从水塘处倾斜而过,直通两公里之外的老官庄村。“这处水塘就是依托原来的壕沟挖的。记得我小时候,壕沟比现在要深,小伙伴们还经常约着来这里玩耍,最常玩的就是打仗游戏。”林鹏飞说。

  讲述

  军民采取多种方式迫使敌人放弃挖壕计划

  日伪军用“扫荡”和设据点的办法切断“渤海走廊”交通线的企图挫败后,采取了更加狠毒的措施。他们决定从刘家车道村起,经青乡村向北开挖一条宽15米、深5米的大壕沟,以达到其侵害昌北抗日根据地、切断“渤海走廊”交通线的图谋。

  为此,1941年冬,驻昌邑城的敌人命令青乡据点的日伪军强迫据点周围村庄缺吃少穿的群众,在青乡附近挖掘壕沟。为粉碎敌人的这一阴谋,昌邑县委领导抗日军民同日伪军展开了反挖壕斗争。

  “白天发动群众少出人、磨洋工,夜晚由县、区干部带领根据地军民把挖好的地方填平。就这样,昼挖夜平相持数日,敌人恼羞成怒,增派伪军监工,强迫群众日夜挖掘。敌变我变。县委指示县独立营选派十几名富有作战经验的指战员组成小分队,化装成民工,暗藏短枪混入工地,寻找机会袭击监工的伪军,让群众乘机一哄而散。”林鹏飞说,接连几天,战士们不断改变战术,扰乱工地秩序,并打死打伤六七名伪军。群众因为害怕纷纷罢工,伪军也因胆怯没人愿意再来当监工了。

  与此同时,昌邑县委和独立营还让各村的伪保长向据点的敌人提供假情报:今天这个说,发现下营有八路军在活动;明天那个又说,青乡一带有八路军活动等等。伪军听到这些消息,更是惶惶不安。加上群众无人出工出力,日军只好停止了挖壕行动。

  村民受到启发大挖“抗日沟”,实现村村相连

  昌潍一带,一马平川,树木、村庄稀少。日伪军出动“扫荡”,视野辽阔,四面八方畅通无阻,很不利于我军民“反扫荡”,昌潍独立营从日军的挖壕行动中受到启发,“敌人挖壕,我们可以挖沟”。

  1941年冬,昌邑县委组织广大军民在村与村之间挖掘一条条大沟。凛冽的寒风中,昌北根据地各村庄之间,到处都是扛锹荷镐的群众。男人参军参战,妇女撑起“半边天”。1942年春,大沟终于挖成,实现了“村村相连、沟沟相通”,大家亲切地称之为“抗日沟”,日本人则称其为“封锁沟”或者“封锁河”。

  “抗日沟”宽十余米,深两米,战士身背上刺刀的步枪行进在沟不露刀尖,甚至马车也可通行。当时,群众中流传着一些顺口溜,如“使劲挖来使劲掘,宁流汗来不流血”“抗日沟抗日沟,村村相连沟沟通;敌人来了把圈子兜,能打我就打,不打我就走”等。

  在所有“抗日沟”的交叉口,都设有一个转盘,便于在沟内射击敌人和掩护回旋。凡是距离较远的沟,还有一些拐弯,以防敌人火力封锁。同时,各村庄也进行了改造,原来村与村之间的道路统统进入地面以下,几片大小不等的盐碱草洼地也被“抗日沟”连通起来。“过去敌人扫荡,队伍车马可以任意行进,从四面八方随意合围包抄。而有了‘抗日沟’后,给敌人的行动造成极大障碍,他们只能提心吊胆地沿着沟边走,却不敢入沟行进,害怕被‘捂’在沟里干掉。”林鹏飞说,整个潍北、昌北根据地,“抗日沟”纵横交错,犹如一张庞大的蜘蛛网,将村庄连接起来。规模最大的“抗日沟”在昌邑、潍县之间的大草洼地带,从昌北的瓦城,经过东、西利渔,一直到丰台,是各村通联的一条东西主干线,中心枢纽在东、西永安村以北。潍北、昌北抗日军民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亲历

  借助“抗日沟”送情报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

  昌邑市下营镇曹家店村今年92岁的村民曹庆才对“抗日沟”印象较深。当时,曹家店村经常有部队过往,根据情况会在村里宿营。那时的曹庆才年仅13岁,长得很机灵。他在村里站岗放哨,深受部队战士的信赖,有时会让他帮着传递情报。

  “我当时把情报叠成像粽子子一样的小三角,塞到衣服口袋里或者袜子里,顺着‘抗日沟’往北,将情报送到三四里地之外的李刘村。日伪军来了,我就和村民们一起顺着‘抗日沟’跑到村外的青纱帐里躲起来。”曹庆才老人回忆道,每次送情报,他基本上都是晚上出发,朝村北的方向,送往目的地。由于当时各村村民挖了不少“抗日沟”,像蜘蛛网一样能将各个村连通起来,他就是借助“抗日沟”来给各个村送情报的。

  “因为我当时才十几岁,而且长得又矮又小,因此大多数时候日伪军很难发现我。即使他们发现我了,我也会立即跑到旁边的青纱帐里藏起来。”曹庆才老人一边比划一边向记者说道,他先后送情报二十多次,正是有了使村村相连的“抗日沟”,他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齐英华 刘燕 王路欣/文 巩建国/图

责任编辑:沙莎

通讯员:张葆海 王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