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这条小巷里藏着状元郎的故事

潍城区五道堂北巷里设展板展厅,详细介绍我市十位状元的生平事迹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1-03-03 08:55:02

  五道堂北巷墙面上的状元简介。

  市民从五道堂北巷状元一条街经过。

  潍坊城区曾有一条“状元胡同”,因在26年间考中了两名状元而得名。上世纪90年代初,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状元胡同”原址不复存在。3月2日,记者在潍城区南关街道五道庙社区五道堂北巷看到,路旁墙壁上悬挂着我市历史上十位状元的故事,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这条街上还有关于潍坊状元文化的展厅,生动讲述了十位状元郎的历史生平。

  墙面上挂着状元故事,展厅里讲述状元文化

  在潍城区五道庙博物馆以北有一条名为五道堂北巷的小街,路面狭窄,北侧墙壁上悬挂着的一幅幅人物画像和生平简介,非常引人注目。

  墙壁上悬挂的是潍坊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十位状元,并按时间先后进行了排列,分别是北宋时期青州文状元苏德祥、北宋时期青州文状元王曾、北宋时期青州文状元张唐卿、元朝文状元巴布哈、明朝临朐文状元马愉、明朝青州文状元赵秉忠、清朝青州武状元丁殿祥、清朝潍县文状元曹鸿勋、清朝昌邑武状元宋占魁和清末潍县文状元王寿彭。墙上展示的这十位状元,每一位的历史生平和主要功绩都描述得十分详细,读后就能够对他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记者注意到,在五道堂北巷路南侧还有两个展厅,第一个展厅里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潍坊的进士们及一些知名的科举世家,包括诸城市著名的科举世家、被誉为“六辈七尚书”的王氏及包括刘统勋和刘墉父子在内的科举世家刘氏等。第二个展厅则展示了潍坊状元文化发展的人文积淀,重点对十位状元进行了详细介绍,还有部分状元的著作及目前对这些状元文化研究的成果等,能够让广大市民对状元们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更深刻的了解。

  成绩斐然历史地位突出,吸引市民驻足观看

  记者发现,我市历史上的状元数量虽不算非常多,但质量却相当之高,摘得科举桂冠只是他们辉煌人生的起点,很多状元的生平波澜壮阔、成绩斐然。王曾于宋真宗年间一举夺魁,是历史上罕见的三元状元,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科考试皆是榜首,入仕后曾两度拜相,辅佐过宋真宗和宋仁宗两代帝王。值得说明的是,在中国一千余年的科举历史上,能够“连中三元”者只有两位,第一位就是王曾。

  赵秉忠则因为他留存至今的状元卷而名声斐然,25岁时就高中状元,30岁担任了会试同考官。

  曹鸿勋从政30多年,在担任陕西巡抚期间,领导组建了中国第一座油矿,打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口油井。

  王寿彭是中国科举历史上倒数第二位状元,在代理湖北巡抚时,曾经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师范学校。1925年出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于次年组建了山东大学并兼任校长,是山东大学的创始人,同样功绩突出。

  家住高新区图兰朵小区的刘先生到附近办事,途经五道堂北巷,驻足观看了十位状元的故事,特别感兴趣。刘先生说,之前他对这十位状元都不太熟悉,没想到他们都有过如此辉煌的功绩和贡献。

  而家住五道庙小区的张女士表示,经常有市民经过这里时,认真观看这些状元们的故事。他们是潍坊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值得大力宣扬,让更多人知道咱潍坊的状元原来这么突出。

  研究会挖掘保护传承状元文化,激励更多人

  在清朝光绪年间,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南关新巷子,短短26年间先后考中曹鸿勋、王寿彭两名状元,这在全国的科举考试历史上算是个奇迹。因此,当时的潍县西南关新巷子被人们称为“状元胡同”,成为一个有名的旅游观光景点,一直保留到上世纪90年代初,后来因旧城改造原址已不复存在。

  2019年,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成立,开始注重对潍坊状元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益光介绍,从宋太祖建隆四年到清光绪二十九年,我市共出了十名状元,无数进士、举人和秀才。他们有的是治国重臣,有的是戍边大臣,有的在事业上卓有建树,有些则在诗词文章、金石收藏、书法方面世代流芳,都是潍坊状元文化的脊梁。

  王益光说,状元们身上折射出的刻苦精神、敬业精神、民族气节及爱国主义精神,是潍坊状元文化宝贵的历史财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潍坊人。“我们希望通过成立状元文化研究会,打造状元文化展厅,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潍坊的状元文化,激励更多的人在新时代拼搏奋进。”王益光说,接下来,状元文化展厅将对外开放,欢迎市民前来参观,感受潍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赵春晖 /文 张驰/图

责任编辑:沙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