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谭连:孝妇河畔的高尔基

新生路上迈步向前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1-01-11 14:00:31


方荣翔(前中)与谭连(前右二)及票友合影。


方荣翔(右)代表作《奇袭白虎团》剧照。

  1979年春,谭连正式摘掉了“右派”帽子,并恢复党籍。他终于获得了新生,加倍工作追回失去的时光,他又可以随心所欲地高唱喜欢的京剧名段了。他与方荣翔交往了30年,两人交往坦率真诚,毫无杂念。谭连生来幽默风趣,哪怕环境再恶劣,也会妙语横生,心存美好。

  历尽磨难终得平反忆旧颂新引吭高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新时期的开始。1979年春,谭连从法理上被正式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次年1月,中央下文件为“胡风事件”平反,认定是一起冤假错、处理扩大化的案件。谭连得知消息,忍不住伏案啜泣,比自己摘掉帽子时还动情。

  谭连蒙受了二十多年不公正待遇,仍以可贵的党性面对人生,不惧生活饥寒之苦,无畏政治歧视白眼,漠视人际间的世态炎凉,淡泊如水,人品若兰,坦然面对,终于等来了阳光普照神州大地,政治生命重焕生机,文学人生“而今迈步从头越”。从这时候起,他又挥动起那支久违的笔,写出了诸如京剧名家方荣翔、潍坊风筝、博山野游等内容的忆旧颂新的华章;又引吭展喉,以激越昂扬的腔音,高唱平生最喜欢的《铡美案》《李逵下山》等京剧名段。

  谭连离休后,仍被评为“高级编辑”职称,还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说:“国家级小说作者若没有长篇力作,有愧啊!”他曾对家乡文友透露,想写一部以知识分子遭遇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已着手搜集素材,广泛阅读著名作家的类似题材作品,学习借鉴,以避雷同,可惜病魔缠身,未能如愿。

  与方荣翔交往30载直言不讳提出建议

  谭连常约戏友齐聚他寓居的小楼上,横眉竖目高唱“皇恩浩,招老臣……”或是他操琴,友人唱“未开言,只由人泪珠滚滚……”简陋的楼房里立刻充满了喜盈的气氛,引得听客聚集。

  他与京剧裘派传人、山东省京剧团副团长方荣翔(1925-1989)交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59年4月,方荣翔去淄博演出《除三害》,谭连慕名求见。经人介绍,方团长知道了他是文章进了教材的作家,惺惺相惜,演出还没有卸妆,就在后台会见这位超级票友,两人相见恨晚,交谈投机。谭连还表述了佩服的心声,一位艺术家在朝鲜战场上一待7年,何等的恪尽职守,何等的视死如归!后来,方荣翔扮演了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里的王团长,唱段《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简短、明快、有力,让谭连佩服得五体投地。方团长几年后再去淄博,谭连前往拜访,正值方荣翔请票友对角色提提意见。谭连“积习不改”,直言不讳:“在唱腔高亢浑厚方面似乎还欠点火候,洪钟大吕更能震慑敌胆。”话既出,心惴惴,不料方团长不假思索地说:“好,中肯!这方面李长春(京剧大家)就好些……”从此,二人成了诤友。又一次,方荣翔又赴淄博,步行到谭家拜访,谢绝吃饭,却要谭连引他去票友家串门。

  新时期伊始,两人又开始了书信来往。1989年4月23日,年仅63岁的方荣翔病逝,谭连含着热泪写下了散文《忆方荣翔》,深切怀念说:“每每听到他韵味浓厚的唱腔,我仿佛听到那颗纯朴的心仍在跳动着。可敬可亲的方老,他的人品、他的艺德将永留人间,他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名源自投稿经历诙谐幽默笑对人生

  幽默来源于生活,要靠个人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可以升华到艺术的层次,可以是睿智的自我调侃,可以是尖锐的鞭挞讽刺,也可以是温厚的劝诫指津……能给人带来很多乐趣。

  谭连为文学而生,幽默风趣的话张口就来。他原名谭家起,“家”字是全族同辈统一用,“起”字是爷爷取的,要改门庭为读书人家,需要重新起步。谭家起接连发表作品时,自主改名“谭连”,有文友不解而问,他风趣地说:“名字是个记号,起初把狗叫成鸡、把鸡叫成狗,传下来也没问题嘛。一次,我两稿一投,编辑同时看中,都达到发表水准,征求我的意见,因为一期只登一个人的一篇文章。我只好一篇用了真名,一篇署名谭连——‘谭’字和‘谈’字义项有相同的,我就‘连’续‘谈’吧。结果,两篇都发表了,欺骗了读者,哈哈。我真能写出类似高尔基那些民间小人物的作品,我还改名,就叫‘谭连连’。恐怕写不出,就不再改了。哈哈——”他未婚之时,同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虽知政治原因是一方面,但也怀疑他腹有诗书气变傲,眼眸清高,就当面激他:“猪狗虫豸都找配对的呢……”他就搪塞说:“我终生都在恋爱中、选择中,你听我的名字,谭连,就是一生都在‘谈恋’爱中。我总有一天会让孩子叫你大爷、叫你叔叔的,稍等勿躁。”妙趣横生,令人捧腹。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