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二等奖:李文博 《“百万书记”夏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06 10:09:04

  建立绿色发展产业链,花生油销售总额突破180万元,“柘乡人家”品牌突出重围,全省叫响;争取20万元资金,新增200千伏安配变一台,为全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乡村特色生态旅游,农民信心倍增,干劲十足。这是柘山镇张家宅村第一书记夏清,上任短短两个月交出的成绩单。精准摸排:扶贫先扶智

  2019年6月底,国网安丘市供电公司职工夏清被任命为张家宅村第一书记起,他就决心帮助这个贫困山村摘掉“贫穷”的帽子,让全村百姓换一种活法。

  基层供电所积累的经验让他迅速进入了新的角色。通过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与村民促膝交谈,上任两天,就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况。

  张家宅村,位于安丘市西南山区距城区53公里,全村共172户居民,507口人,由于村子贫瘠,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谋生,村子的657亩土地则依靠留守老人耕种,传统的农业种植收入微薄,花生油和小米加工作坊是村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

  “贫困人口48户,107人,五保户和低保户10户17人。”一个个简单的数字就是一付沉甸甸的责任。

  “扶贫先扶智”!经过认真梳理,夏清把扶贫攻坚战的第一枪瞄准了村子的特色农产品。

  张家宅村是一个花生种植产业村,地质为半沙半土,特别适宜花生的生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地质条件,造就了远近闻名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中国绿色产品”。村子也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对优质的花生进行深加工,开发出了“柘乡人家”花生油。可是由于缺乏市场观念,“柘乡人家”品牌社会认知率不高,仅在当地小打小闹的维持着,好产品并没有换来好收入。

  夏清敏感的认识到,培育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精准施策:代言农产品

  说干就干。他广泛发动亲戚朋友,利用自己的社会圈,积极推销“柘乡人家”花生油。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看见这个第一书记代言的“柘乡人家”产品“广告”。

  8月8日,省公司2019年第一书记交流会暨农产品扶贫推介会在文登召开,夏清带着张家宅村特色农产品和全村百姓的期盼参加了会议。他一次次把过往的人们引到自己的展位,一遍遍向大家介绍产品,一声声承诺产品的品质……

  两天时间,5个客户意向签单1.3万元。客户不多,定单也不大,夏清却格外珍惜,他觉得这些客户就是洒向全省各地的种子,只要保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这一粒粒种子必将带来丰硕成果。

  “您的定单就是在帮助山区贫困人民脱贫,我代表全村500多名村民感谢您的支持帮助,作为第一书记,我也希望有更多像您这样的热心人为扶贫工作尽一份力,祝您一路顺风”!返程之时,他又向这些客户一一编写短信。

  这次推介会对他触动很大,也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他要把山沟沟里的绿色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山里货”。

  抓产品质量、与客户沟通、面对面洽谈……夏清整天忙的“连轴转”,即使在深夜里,客户一个微信咨询,他就立马回复。认真负责的作风和诚恳热情的态度让张家宅第一书记的人气迅速走高,很多客户表示,就冲你这人品,推介的产品肯定错不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夏清上任短短两个月个月,“柘乡人家”花生油累计销售额达到180万元,之前张家宅村年销售额从未突破百万元,于是百姓们亲切的称夏清为“百万书记”。

  精准脱贫:铺上致富路

  赚到了第一桶金,全村老少爷们儿的干劲更大了,但夏清并不满足。他要为张家宅村铺一条致富路,让第二桶金、第三桶金源源不断的进入村民腰包。

  在充分调研、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结合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村子的农业资源,他大胆构思,决定建立“贫困农户+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的精准扶贫产业链,让贫困农户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对于贫困农户,以高于市场价收购他们种植的花生、小米等农产品,让他们农业种植直接增收,也为产品深加工筹备充足原材料。

  依托专业合作社,细化、精化“柘乡人家”产品生产加工流程,实现小作坊经营向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转变。以过硬的品牌拓宽销售渠道,使全村村民受益。

  村集体亮化公开销售利润,按分配纳入集体账务,用于村内配套设施建设、专项扶贫、困难资助和走访老党员,实现精准帮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夏清引导村民打开思路,充分利用村庄资源,进一步挖掘符合全村发展的产业项目,打造“乡村游、农家乐”绿色农村品牌。并于8月底组织村两委到临沂竹泉村学习旅游餐饮先进经验。

  对第一书记来说,派出单位是“娘家”,安丘市供电公司就是支援他的“大后方”。为了帮助村民尽快脱贫,公司为张家宅投资20万新增200千伏安配变一台,架设高压线路1公里、低压线路1.3公里,坚强的电网村子为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心里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驻村短短的两个月,第一书记夏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也坚信:用不了多久,这个年轻的“百万书记”就会带领全村百姓一路前行,变成他们的“千万书记”。

责任编辑:毛洪山